
福安新闻网消息 近日,2015年“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命名活动结果出炉,福建省仅有4个乡村入选,福安市潭头镇棠溪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也是宁德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村。

福安的棠溪古村,依傍在武陵溪畔,枕一湾碧水,宁静而安详。村中的古榕、古街、古井、古民居、古廊桥使这古老的村庄显得古色古香。

村口溪旁的九颗古榕树,虬枝苍劲,华盖如荫,好似上年纪的老人在村口唠叨着古村的往事。这里原是一个古码头,那时如半剖橄榄核型的“溪遛船”可顺着交溪逆流而上停驻于此,便捷的水上交通成就了旧日棠溪繁华的山区物质集散地。

古村有九条古街、九条古巷、九个古井和九级坎。古街中众多斑白的店面、客栈门板记叙着山村圩市曾经的繁荣。曲折幽深的古巷绵延着青砖黛瓦的古民居,高高的围墙镶嵌着庄严的门楼。后巷大厝的前门连着前巷大厝的后门,息息相通,弥漫着村民们纯朴和谐的气息。

相传棠溪建村六百多年来,居住有三十多个姓,五六千人,大家和睦相处;那村口的古榕便是那九大姓族亲种下纪念的风水树。古巷中一座大厝的厅堂上高挂着光绪年间福宁知府赐予武举人“风高钟郝”的牌匾,在这里你仿佛可追寻到当年他手持提刀挥舞闪烁的练功身影。夜深人静,小巷通往大街的门一关,巷内就成了一个紧闭安全的大院落,村民们便迎来了一个平安而温馨的夜晚。

棠溪村有一所百年的老校,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上世纪三十年代共和国的第一代少将、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原型的黄烽将军曾在此任教。1935年这里还走出了中共闽东特委副书记、福安县委书记阮伯淇。改革开放后,她培育出许多现代化的建设者,他们在外工作、经商,还回村创办企业,延续着古村经济的繁荣。


距棠溪村北一公里通往浙南的古官道上,完整保留着一座百年古廊桥——登烛桥。木拱的廊桥如一只蛰伏于武陵溪上的蜈蚣,桥上那十八扇木柱桥屋架像一排碑坊,叙说着棠溪茶师的功绩。据说古村出茶师,“坦洋工夫”兴盛之时,临近乡村的茶商争相到这里聘请制茶师傅。更有坦洋胡氏茶商为方便茶师们回乡,也为感激他们所做的贡献,挑来银元捐资建起了这座廊桥。如今桥上还留有当年旅人送别的诗句“折柳送君君别去,攀花赠我我辞行。虹影横斜天上下,箫声嘹亮日东西。”廊桥中祭祀着观世音神像,“瓶中一滴甘露水、洒救世间苦难人。”传递着乡亲们普度众生的济世思想。

始建于1909年的登烛桥,是福安跨度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木拱风雨廊桥
棠溪村对岸的龙(榕)凤(枫)呈祥古树旁保存着一间古旧的老油坊还在开榨。油坊中烟笼雾罩,沉闷的石锤声声作响,油香飘荡。古时沿着溪岸坐落有二十多间老油坊。初冬时节乡亲们便带着丰收的茶籽聚集这里榨油,享受着收获的快乐。他们用河石在溪中拦起水坝,把溪水导引入油坊带动水车和碾盘,然后把蒸煮熟的碾碎的茶籽油料用稻杆压成圆饼,装入大树木凿成的油床中,用石锤和木楔压榨出茶籽油来。如今这些老油坊大多废弃和坍塌,那东倒西歪的磨盘和停住的水车,宛若一张定格在时空中的黑白记忆底片,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古朴与沧桑在诉说着古村油茶的兴衰,留下了一串令人怀想和深思的叹息。

2011年棠溪村被评为“福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获得“福建省生态文化村”的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福建省示范绿色村庄”“福建省美丽乡村”及“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今年村民联合投资成立棠溪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新建村栈道、防护堤、开发户外项目水上拓展项目等。您可以带上全家人,周末驾车到村里尽兴玩个够!而且,绝佳的风景和古民居等也绝对能让您流连忘返。

棠溪村全景
据了解,“全国生态文化村”是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村民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典型示范作用突出的行政村。此次命名活动遵循“弘扬生态文化,提倡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宗旨,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根据《“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命名管理办法》的规定,组织专家对2015年各省、市推荐的“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情况进行了初评遴选和二次评审,全国120个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市委报道组 何小丽 李广)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