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穷乡僻壤,苦大仇深,如何一心为民,秘密组建一支游击队?
中秋前夜,智取地主老巢,是谁打响了闽东工农武装暴动第一枪?
福安兰田暴动,为什么成为闽东革命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起点?
敬请收看《红色闽东行》系列
第五集《中秋前夜的枪声》
【版权所有,严禁抄袭】
凤林村,原名兰田。2012年溪北洋隧道通车后,这里与福安老城区的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虽然距离市区很近,但是、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1932年的中秋节前夜,一道枪声划破了兰田(今凤林村)的夜空,被惊醒的人们不会想到,这声枪响,将当时的闽东革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打响这一枪的就是来自福安潭头镇后洋村的詹如柏。

詹如柏——闽东苏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2年,詹如柏出生在福安后洋这个偏远村落。他自幼过继给二叔,不想年轻的养父忍受不了地主的欺辱,含恨投水轻生。养母积愤成疾,服毒自尽。这段悲惨的家世,在詹如柏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仇恨的种子。

后洋村位于福安与寿宁毗邻地区,那里群山环抱,地势险峻。为了防备土匪抢掠,詹如柏也和山里人一样终年舞刀弄棍,练得一身矫健的身手,铸就了他豪爽不羁的气慨。詹如柏变卖了一些田产,想方设法换来1支步枪、4支短枪和一些子弹,组建了一支秘密游击队。
秘密游击队建立后,他们袭击下乡催捐逼债的税棍捐蠹,打土豪做“财政”,消灭民团大刀会,因而有力地保卫和推动了各地的“五抗”斗争。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詹如柏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自觉的革命战士。1930年夏天,经马立峰介绍,詹如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此同时,离福安近200公里外的福州天安寺旁的阁楼里,一场会议正在紧张的讨论中,主持会议的是当时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

主持人出镜:
我身旁的这座阁楼就是当时的福州中心市委机关所在地,1932年5月15日,陶铸在这次“五一五会议”中指出:连江、福安两县马上将游击队组织起来,在农村进行解决反动武装,帮助及发动农民起来斗争 ”。随后,陶铸就亲自奔赴闽东指导各地的工农武装斗争。
1932年的夏天,陶铸秘密来到了福安,他风尘仆仆,却又带着一路的茉莉花香来到马山村,开办党员骨干培训班,詹如柏也是众多学员中的一员,期间,他一直陪同小他六岁的陶铸在福安周边视察工作。

训练班办在马山村党员郭怀庆的老宅中,在陶铸的指导下,福安中心县委在原有的秘密游击队基础上,重新整顿,成立了“福安游击队”,詹如柏任队长。

兰田(今凤林村)位于溪北洋盆地的南面,当年村里有陈姓大地主三兄弟,其庄园面积120亩,他们在溪北洋、穆阳、阳头等地购置了大量田地和房产,拥有良田8000多亩,每年收租万担,上海、福州、宁德、霞浦和赛岐都有他们的店铺和钱庄,陈家自己印发的钱票,甚至可以在福安当地市场同当时的货币一样流通。地主大院周围还建有炮楼,配备了枪支的20多名团丁专替地主催租逼债,欺压农民。周边的贫苦百姓对陈家恨之入骨。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决定派遣福安游击队替穷苦农民拔掉兰田陈家这颗钉子。

这一夜皓月当空,詹如柏派遣游击队员化装成警察上前叫门。地主家平日横行乡里的民团哨兵见到警察来访,不敢怠慢,慌忙打开了大门,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堵嘴的抹布和捆人的绳索,游击队员们鱼贯而入,迅速摘取枪架上的18支步枪。民团教练拒绝交出短枪,被詹如柏一枪击毙。清脆的枪声,划破溪北洋中秋之夜的沉寂,揭开了闽东党组织公开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斗争。

兰田暴动后,詹如柏带领游击队正式公开打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1支队”的旗号,此后。第1支队频频出击,斩获颇丰。1934年,第一支队与第五支队合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继续为革命浴血奋战,令人遗憾的是,1935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詹如柏被捕。敌人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都不能让詹如柏动摇半分,同年9月,恼羞成怒的反动派将詹如柏残忍地杀害于福安赛岐黄土岗刑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盛夏,借助温和的气候与充沛的雨水,詹氏宗祠前的荷花池,又一次迸发了蓬勃的生机,娇艳的荷花每年都会抓住这一次机会迎来新生。而座落在兰田村(今凤林)的兰田暴动纪念碑,却早已习惯了四季变幻,不论寒风凛冽,还是日晒雨淋,它始终伫立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红土地上,静静地陪伴着那些用血汗浇灌理想,用生命涤荡乱世的英魂……

观看高清版本,请点击下方图片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