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弟,到英雄志士,他如何成长为具有才华与胆识的书生型革命家?
从组织“五抗运动”,到主政苏维埃政府,他的短暂一生如何光耀闽东大地?
从走进“马厝”,到仰望“立峰村”,他的英名如何铭刻成闽东百姓永存的记忆?
敬请收看《红色闽东行》系列
第七集《英名永存的村庄》(上)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在千里赛江的上游,发源于柘荣的茜洋溪,蜿蜒曲折,流经福安柏柱洋,与赛江干流汇合,直奔东海。

民国初年,溪柄马厝村的灵山秀水养育了一个英俊少年马泽祥,父母见他聪慧机敏,便节衣缩食送他上了学。校长看到少年马泽祥胸怀大志,便借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替他改名马立峰。

1930年5月至11月,中共福安县委组织了数次农民运动,都因缺少武装斗争经验而失败。1931年2月,中共福安县委改组,马立峰任县委书记,将县委机关转移到群众基础较好的南区。4月,中共福州市委派出具有丰富农村斗争经验的邓子恢作为巡视员来到了福安,他与马立峰一道深入福安溪柄一带了解民情,决定以春荒断粮为导火线,发动农民开展抗麦债斗争。由马立峰作翻译,邓子恢在与农民们拉家常的过程中,讲述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替穷人办好事的事例,农民的斗争热情很快便被调动起来。马厝就有七八十人加入了秘密农会。

7月,邓子恢再度前来福安,正值青黄不接之时,邓子恢和马立峰抓住机会,发动溪柄乡的群众向地主、粮商开展声势浩大的“平粜(tiao)”赊粮斗争,鼓舞了溪柄一带农民的斗志。11月,马立峰主持召开会议,提出了“五抗”即“抗粮、抗捐、抗租、抗税、抗债”的斗争口号。

同期声:马立峰嗣子 马奶勤
“到了1932年(实为1933年)2月份的时候,马立峰参加党的会议,在泰逢。他(敌人)知道了(马立峰)在这里的消息,就把马立峰抓了,抓了送到省监狱,国民党省监狱,进行了严刑拷打。用香烙,放到背后面烙,背后整条香放在那边烧,严刑拷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什么刑罚都受了。”
如此刑讯,敌人却未能从马立峰身上捞到半点信息。敌人的一系列疯狂报复,没能打倒这位貌似文弱的书生,反倒把马立峰的意志磨炼得更加坚定。11月20日,“福建事变”发生,经党组织营救,马立峰于12月7日获释。

1934年1月1日,他和叶飞、詹如柏、曾志等率领闽东工农游击队第1、第5支队和红带会、赤卫队三四千人一举攻占闽东重镇赛岐,旋即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备处,马立峰任筹备处主任。2月,闽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福安柏柱洋召开,闽东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马立峰当选为主席。随后,他与赖金彪、范式人率领红十六连转战福安、宁德、霞浦等地,打击反动地主武装。随后,马立峰抽调一批骨干前往各地推广柏柱洋分田经验,掀起闽东土地革命高潮,全区五、六十万农民分得田地,这次分田斗争使广大劳苦大众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马立峰平时乐于同各种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他常常是脚穿草鞋,身穿粗布衫,在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同时将自己的革命理念润物无声地传达给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分田运动之后,柏柱洋有两户农民因为稻田水渠的事发生了口角,双方闹到马立峰那里讨公道。

同期声:闽东苏区纪念馆馆长 林惠全
“两个人就在马立峰主席面前大吵了起来。马立峰主席说:“以前你们有没有这么吵过呢”他们摇摇头说:“没有。”那就是说以前田是地主的田,地是地主的地。那么现在苏维埃政府把土地分给你们了,引起你们这个争吵,那就是我们苏维埃政府的错。听到马立峰主席这样说,两位农民就开始静下来。而后,马立峰主席就说,农民兄弟是一家,我们要团结。”
革命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1934年8月,马厝村惨遭国民党洗劫,700多人的村庄因此遭受涂炭。1935年1月,国民党调集10余万兵力“清剿”闽东苏区。红军主力被迫突围后,旧势力重新笼罩闽东北大地。马立峰不顾个人安危,将红三团转移到东区海拔千米以上、方圆二百余里的崇山峻岭之间,在艰险的环境下与敌人周旋。
然而,在这个非常时期,一位叫游阿乐的人偷偷叛变了革命。一天,他来到马立峰驻地借口“汇报”工作时,拔枪指向了马立峰。马立峰胞妹在回忆他的文章里写到:马立峰看出风头不对,急忙抽身,却“跑到门口跌倒,被叛徒游阿乐打一枪从左额打进右额出,叛徒游阿脓打断了他的双腿,然后放进地瓜篮抬到城里。”1935年2月8日,马立峰被叛徒惨烈地杀害于柘荣下坪凤落洋,年仅26岁。

马立峰倒下了,而在他的家族中,为革命献身的又何止他一人?据考证,马立峰家中有8位亲人参加了革命,其中3人牺牲。

晚风卷走了夏日的暑气。在夕阳余晖的映射下,立峰村显得格外宁静祥和。村前的茜洋溪水依旧欢快地奔流着,它走山绕岭,却从不改变自己的方向。

观看高清版本,请点击下方图片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