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糕饼店学徒,到担任闽东独立师首长,他如何令敌人闻风丧胆?
告别妻儿和战友,返回福建家乡,他为什么一夜之间突然杳无音信?
从驰骋南北疆场,到开辟敌后第二战场,是谁的英名永存白马河畔?
敬请收看《红色闽东行》系列
第八集《英名永存的村庄》(下)
位于福安市区的闽东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边上矗立着一尊半身铜像,他是陵园安葬的285名烈士忠骸中的一位。

主持人出镜:
“这名来自福安的革命者名叫阮英平,他驰骋疆场,出生入死。从1931年参加革命,到1938年率领新四军三支队六团1300名战士奔赴抗日战场,直到1947年回到福建,开辟敌后第二战场。从扬名闽东大地到驰骋苏浙皖鲁抗日战场,阮英平的一生都在南征北战中度过的。1956年,他的家乡顶头村为了纪念阮英平,将顶头下村更名为英平村。”
川流不息的白马河吸纳了闽东北天地之灵气,穿越绵绵群山,向东南奔流而去。江畔西侧殷实富饶的土地,哺育了一个背山面水的秀丽村庄——顶头村。

1913年,阮英平出生于顶头村一个贫苦农家,在舅舅的帮助下,他念了两年私塾,却因生计所迫放弃了学业,到本村名为“一团斋”的糕饼店做学徒。阮英平通过这间乡中小店的营生,渐渐从社会百态中,对世道的黑暗、是非曲直有了自己的看法。三年学徒期满后,阮英平离开了糕饼店,来到赛岐的一家茶行当茶工。在这里,他结识了有志之士,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2年3月,阮英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积极组织和参加一系列农民暴动,先后担任了中共安德边区委书记、安德县委书记,赢得了闽东群众的信任。1934年6月,阮英平被任命为闽东临时特委委员,从此步入了闽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1935年初,闽东苏区陷落。阮英平率部在安德交界的外宅、大车、湄洋一带的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坚持游击斗争。5月,阮英平率部几经周折,终于与叶飞、范式人率领的红军会合。同月,在寿宁含溪重建闽东特委,阮英平任组织部长。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阮英平与叶飞、范式人等一道带领群众和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闽东根据地成为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坚持斗争最成功的地区之一。
1938年2月14日,叶飞与阮英平率领1300多名由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三支队六团战士离开了战斗多年的闽东。从此,闽东儿女走上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他同团长廖政国、政治处主任孙克骥等率领部队,投入了反“扫荡”战斗。
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中,阮英平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就此落下肺病。1943年9月,阮英平与时在旅部宣教科工作的周础结婚。婚后,经过妻子的悉心照料,阮英平的病竟奇迹般地慢慢好了起来。

1944年12月,任新四军一师一旅政委的阮英平,跟随粟裕、叶飞南进,在天目山先后进行了3次战斗,巩固和扩大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
1947年元月,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在新四军中任师政委的阮英平,奉命秘密潜回福建开辟第二战场。
1947年4月5日一大早,阮英平按照要求脱下军装,换上了便衣。临行前,他特意回到家人身边,抱起两个孩子,逗着他们说:“等革命胜利了,爸爸就来接你们团聚。”

周础与一双儿女不会想到,这在战乱年代十分寻常的一次临行告别竟成了永别。
打扮成商人模样的阮英平,在征得工作组同意后,借着这身服装在上海照了几张相。而这些照片,成为他此生最后的一段影像。

5月,阮英平回到福建,担任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不久,他回到了阔别十年的闽东。阮英平回来的消息,迅速在游击队里传开了。

1947年9月,中共闽东地委成立,阮英平兼任书记。阮英平以桃花溪作为立足点,开展闽东敌后游击战争。先后攻打了虎贝、洋中、赤溪、霍童等国民党乡公所,缴获一批枪支弹药,使宁德的游击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就在革命斗争取得节节胜利时,1948年2月3日,阮英平却突然没有了音信,时年35岁。

1949年8月,当叶飞率领大军解放福建后,立即下令公安部门,一定要把阮英平失踪的案件查个水落石出。
1950年7月,经多方调查,宁德洋中大窝村的范起洪有重大作案嫌疑。公安部门立即对其进行了审讯,终于查清了范起洪等三个歹徒谋财害命的滔天罪行。
解放军原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 阮朝阳 少将
"阮英平身上是带着金条的,党的活动经费。那天情况呢是下雨,他(阮英平)是带着两个警员从闽东准备到福州向省委汇报工作,在宁德遭遇了扫荡,警卫员都打散了,他(阮英平)一个人跑到洋中一个人家。他认识这个人,这个人姓范。他以为到了我们堡垒户了,但是他(阮英平)脱衣服要烤干嘛,金条这都(被歹徒)发现了,(歹徒)就起了歹心了。以后第二天说把你们带着,(范起洪父子)带着(阮英平)去福州,走山路去。父子俩一前一后,后面那个拿棍子,一下子就(把阮英平)打死了,把(阮英平)身上的东西就搜走,搜走以后拖到路边一个土墙,一推土墙就压下去。最后虽然我们找到这两个人(歹徒),这两个人(歹徒)带着去那个地方,事故那。那时候已经是骨头了,主要有些扣子啊,还有好像有个派克笔,这个牙齿吧,就确认,就是阮英平 。"

这样一个在枪林弹雨中纵横驰骋的战士,闽东人民的优秀儿子,却在炮火硝烟的战场外,死于一伙财迷心窍歹徒的手下,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1983年,周础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丈夫的故乡。在那里,母子三人亲眼见到了阮英平的遗骨坛。

2006年,闽东革命烈士陵园新矗立了一尊铜像,这正是阮英平的雕塑。阮朝阳将军夫妇回到家乡凭吊,为铜像揭幕;2008年12月,记录阮英平生平的书籍——《阮英平传》出版。
阮氏宗祠前方的“英平楼”是1985年为纪念阮英平烈士而建,2012年该楼被列为“福建革命老区遗址”。如今的英平村目之所及全是鳞次栉比的农家新房,村里各项设施完备成型。近年还新建了村委楼、廊亭等可供村民办公、休憩的场所。烈士的后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织就了红土地 上新的画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远处的龙眼树,绿意绵延。老街的屋檐与素木相衬,安静地铺陈着悠远的芬芳古韵,见证了那一段如歌如诉的烽火岁月。

观看高清版本,请点击下方图片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