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没有特别的含义。村民王宗琯起了个大早,他准备上一趟山。

通往百丈岩石虎顶的这条小山路,他已经走过了无数个来来回回。只是岁月不饶人,84岁的他现在走起山路,已有点力不从心。
山头的岩壁下,有一块没有字迹的石碑,毫不显眼。村里人都知道,碑下没有遗骸、没有衣冠,但它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村民自发立下的无字碑。为了它,王宗琯老人已经守了整整70年。

百丈岩在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往北约五公里处,它高达百余丈,峭壁陡立,气势雄伟。周围山高林密、水清石秀,绵延的群峰组成了佛国圣境“华藏世界”。这里有“震旦佛窟”那罗寺,有石壁绵亘十余里的辟支古寺,还有传说中的天冠菩萨说法台。

距百丈岩不远处的虎贝镇东源村,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在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军在这一带活动频繁。东源村先后有25人参加革命,牺牲7人,有16人被评为“五老”。村内,几十栋民房错落分布,俯看形似“莲花座”。周边,自然村密布,小径通达。沿着崎岖的山路,东源村村民带着记者,拨开荒草丛,找到了几处遗址,后方医院、兵工厂、被服厂、秘密驻地如今已成断壁残垣,但从这几个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占地规模可以看出,闽东红军当年在这一带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已过耄耋之年的王宗琯,清晰地记得,四五岁时,红军在他家里教他唱红色革命歌曲。
1936年,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国民党反动派四处围剿闽东红军独立师。

9月的一天,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的120多位战士在闽东特委组织部长阮英平的带领下,从连江、罗源一带山区转战到虎贝,驻扎在东源村。中午时分,一阵枪响,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国民党保安团纠集3个连的兵力,从洋中方向扑来。

陈文发,时任闽东独立师三纵队警卫班副班长,经历了这场战斗。后来,他写了篇回忆文章《三纵队转站宁屏古》,文中详细讲述了激战百丈岩的经过。

下午一点多,在百丈岩的山脚下,两军相遇,一场激烈的战斗打响了。国民党保安团倚仗精良的武器和三倍于我军的兵力,发动猛烈地夹击。三纵队主力只好向桃花溪方向且战且退。战斗形势万分危急,阮英平指挥三纵队分头阻击,并当机立断,下令第二支队支队长阮吴近率领小分队去抢占百丈岩的制高点,吸引敌人火力,掩护纵队主力从薄弱地带突围。但想不到,此时,百丈岩的顶峰石虎顶已被敌军的一个排抄近路抢先占领。

阮吴近带领队员向石虎顶冲去,激战中,十多位队员倒下了,最后只剩下9个人。
尾随而至的敌人紧追不舍,将他们逼到了石虎顶的悬崖边。

此时,三纵队主力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已经全部安全转移,而完成突击任务的九名壮士,却已弹尽粮绝,无路可退。
面对蜂拥扑来的敌军,他们不甘束手就擒,而是大义凛然,义无反顾地迈向悬崖边,纵身跳下了深不可测的绝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部门几经努力,查证了百丈岩九壮士中6人的生平。

还有3人,至今我们仍无法查清他们的姓名和年龄,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

晴朗的天空下,习习而来的山风摇曳着苍翠的丛林,吹拂着黝黑的岩壁,仿佛是在深情地吟咏,又仿佛是在轻柔地抚慰。凝重的无字碑前,王宗琯老人供奉的香火正静静地自燃着,袅袅飘忽的青烟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仿佛在绵绵倾诉着无言的景仰和无尽的思念,又仿佛是在默默地向先烈许下庄严的承诺:这香火永远都不会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