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京剧《沙家浜》,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观众来说,可谓耳熟能详。70多年前,新四军中的36名伤病员,以江苏常熟境内阳澄湖的万顷芦苇荡为掩护,整合当地的游击队与日伪军顽强斗争,在江淮地区书写了一段传奇故事。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以此为素材创作的,只不过,出于艺术表现形式的考虑,36名伤病员在舞台上被缩减为18名。其中,鲜为人知的是,这36名伤病员大部分来自闽东,福安籍的开国少将黄烽就是其中一员。京剧《沙家浜》叶排长的原型是来自周宁玛坑的叶诚忠。今天,我们就为您讲述这两位闽东革命先辈的故事。
穆阳镇位于福安市的西北部。拥有1万多人口的苏堤村是穆阳古老的村落之一。村口的这棵古榕树见证了村子过往的繁华与兴盛。村中最醒目的古建筑是毗邻而建的五个大宅院,当地人称“五家众”。1916年,黄烽就出生在这个院子里,排行第九,原名宝澄。

1938年秋,黄烽随六团开赴茅山地区,东进抗日。那时六团绝大多数战士都是闽东籍,操着浓重的闽东方言,同当地群众说话要用手比划,言语不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时,既懂闽东方言又能讲普通话的人,十分稀少,因此黄烽既是一名战士又当义务翻译员。
为了不暴露新四军六团向东作战的军事意图,部队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浒墅关战斗后,“江抗”部队乘胜继续向东发展,进入常熟境内。在阳澄湖边,部队与常熟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民抗”部队取得联系,逐步建立了根据地。
阳澄湖,港汊星罗,水网密布,行军作战皆可坐船,是一处适合隐蔽作战的地方。然而,频繁的战事,也让部队的伤病员日益增多。于是,因患虐疾住院的黄烽与其他伤病员就这样留在了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养病养伤。

阳澄湖畔,其实既不是后方,更没有“医院”,36个伤病员只是分散在湖畔的村庄里,用土办法养伤治疗。卫生员和当地群众为他们做饭配药,在此期间,伤病员不能生烟火,不能出港汊。由于日伪军的频繁袭扰,伤病员只得在芦苇荡中与敌周旋,直到逐步康复,重返战场。
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丰富了黄烽的军事斗争经验。在随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福州和漳厦等战役中,黄烽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烽先后任空军十一师政委,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黄烽晋升为少将军衔。离休后,黄烽编写了6000多词条、14万多字的《军事英汉词典》,在汉英军语编译方面填补了我国图书出版中的一项空白。2001年9月1日,黄烽因病在福州去世,享年85岁。

与沙家浜相隔不远的宝应县城郊,有一个大官庄。上个世纪40年代,宝应县人民为了纪念一位在这里牺牲的英雄——叶诚忠,将村子改名诚忠村。那么,这个村庄为何以他的名字命名呢?

东坑村位于周宁县玛坑乡的东南部,是一个省级革命老区村。青山碧水间,七八座土房依山而建。
1919年,叶诚忠就出生在这个偏远山村的一户普通农户家中。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去世。母亲只好带着年幼的他,以乞讨为生。叶诚忠十三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他成为一名孤儿。
16岁时,叶诚忠在一位革命党人的引导下,离开东坑村,参加了闽东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部编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任排长,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那一刻,叶诚忠可能没有想到,有生之年,他再也没有回到这片故土。

1939年冬,叶诚忠因伤留在阳澄湖治疗,便有了后来京剧《沙家浜》里的“叶排长”。伤痛治愈后,他又成为了新“江抗”的一员。1944年1月5日,新四军五十二团对扬州的宝应县大官庄日伪军据点发起攻击。当时已是副营长的叶诚忠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在接近敌人的碉堡时,敌军的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胸膛。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英勇牺牲,年仅30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宝应县委为纪念叶诚忠烈士,决定将大官庄命名为诚忠乡。新四军五十二团政治处谱写的歌曲《攻克大官庄》广为流传,纪念的便是叶诚忠。
当年,未满20岁的叶诚忠离开周宁的这个小山村投身革命,从此再未归来。然而他的名字却在千里外的宝应县被当作地名,以一种崇高的方式,被人们永久铭记。半个世纪以后,叶诚忠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故乡。2010年1月,这块《叶诚忠烈士故乡遗址》纪念碑树立在了村头,他的英雄事迹在故乡得到了人们的传扬和缅怀。

从闽东红土地,到苏北芦苇荡;从工农游击队,到抗日义勇军,36个伤病员,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和许多战友并肩作战,使闽东这片红土地的特质,在大江南北熠熠生辉。随着京剧《沙家浜》的主旋律,他们的故事被广为传扬。那随风低垂的芦苇,似乎在向英雄们致敬,那奔腾不息的流水,似乎在讴歌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