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为打开东西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流架设桥梁而载入史册的话,那么鲜为人知的福安茶叶的传播,堪称是一条“茶叶之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福安选派省茶科所的林桂镗、郭元超、陈福生和原福安农校的林德恩、黄宝钅监以及福安茶厂的李敏泉等一批茶叶专家和技术人员,前往马里、阿富汗、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帮助开垦茶园、栽植茶树、兴建茶厂(场),无私地传授技术,共同开发茶叶事业。一九六四年又把福安“坦洋菜茶”品种运往马里种植。从此,马里人民第一次喝到了自产的香高味醇的福安茶叶,感到十分自豪。他们用新中国成立的年号——“1949”和马里独立的年号——“1960”合并为“4960”来命名试种成功的茶叶,以表达中马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和纪念这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合作。
其实福安茶叶的传播,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始了。当时以小量茶叶通过“丝绸之路”间接传入阿富汗等国家。到了十八世纪的“五口通商”后,“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通过福州和广州口岸远销国外,在1881年至1936年的半个世纪中,每年远渡重洋,销售量达两万余箱,真可谓坦洋风靡世界。新中国成立后,福安又开发一批名、优、特产品,销往欧、美、亚非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国人称赞茶叶是“玉液琼浆”,荷兰人把茶叶称作“灵草”、“能治百病之药”,英国人称是“群芳最”、“康乐饮料之王”……茶叶飘香五洲四海。
茶叶的传播历史上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境内的吐蕃、突厥、回纥、契丹等少数民族的“茶马交易”、“茶马互市”传播;另一部分是由茶农经朝廷颁制的“榷茶”官府统筹经营传播出去。但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上往往难以廓清。例如:究竟“祁红”先,还是“坦洋”先?据报道:“一八七五年有个由福建罢官回原籍(安徽黟县)名叫余干臣的人,因羡爱红茶畅销多利,在建德(今东至县)尧渡街设立红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试制红茶成功。后又在祁门坛设红茶庄,相继改制红茶,因祁门产的红茶数量最多,品质最好,故以祁门产品为代表,皆谓‘祁红’。”我们认为“祁红”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传入的。论据何在?“坦洋工夫”产于1851年至1874年,“白琳工夫”产于1875年至1908年,“政和工夫”产于1884年至1910年,而“祁红”产于1875年,即早于“白琳”和“政和”,而晚于“坦洋”。报道中所谈“仿效‘闽红’制法”,很可能是仿效坦洋。
民国元年,四川茶务讲习所和吉林农业试验场同时向福安函索茶叶良种,福安慨然助之,从此福安茶种远离家乡在异地传宗接代。据说江苏、南京的茶树“雨花茶”也是一九五七年从福安的穆阳桂林引传过去的。建国以来,新选育的优良品种福安大白茶、福云品系等先后有六亿多株的茶苗支援省内外兄弟茶区,为共同发展茶叶生产竭诚相助。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茶叶极为重视,他说:“茶叶是珍品,国内外人民都需要它。”又说“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也没有了。”周总理对我国的茶叶生产寄以厚望,他的遗愿已经变成现实,茶叶作为造福人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内涵日益丰富。我们相信,福安茶叶之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