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郑望) “八一”前夕,在黄兰竹林邂逅笋王薛祖铃。一阵寒暄后,感觉眼前这张憨厚的脸庞写满了诚实。我问他:“你当过兵吧?”他笑着反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对他说:“你身上写着呀!小平头,直腰板,说话大嗓门,走路都能砸出坑来。”
因为曾经都当过兵,所以特别投缘。薛祖铃告诉我:他1976年上半年应征当兵(比我早半年入伍),在晋江某炮兵部队服役。1979年自卫反击战打响,他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上前线,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过。战事结束,王震将军率领中央慰问团到前线慰问,著名歌唱家蒋大为献唱《你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那情景至今还在脑中缭绕。1982年,薛祖铃告别军营,退伍回到家乡。他没有要求特殊照顾,而仍然以“一个兵的姿态”投入家乡建设。黄兰沿岸曾是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带,一到汛期,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房屋。曾有一句顺口溜: “山上一条龙,从山往下冲。辛苦一年粮,转眼一场空”。为了改变家园的生态环境,薛祖铃带头在村庄两侧依山面田,遍植绿竹。经过几年的努力,合轴从生的绿竹,不仅固土护坡保农田,而且成为一道绿化风景线。因此,薛祖铃被评为“绿化防洪先进个人。”
曾经当过兵,“向前、向前”的旋律就会不断催促着脚步“向前”。嗅着绿笋的淡香,薛祖铃发挥科技“排头兵”的作用,率先将家里20亩绿竹林改用科学方法管理。他在村里第一个采用绿竹丰产培育技术锄草培土、施用有机肥、严防病虫害、引水喷灌等,一年下来,竟然使产值提高40%,得到事半功倍的厚报。薛祖铃带来科学种植示范效应,黄兰村绿竹丰产示范区达500亩。夏秋绿笋旺,竹农口袋鼓。笋农多的一天收入一、二千元,少的一天也有二、三百元。如果家里种有十多亩绿竹,单单绿笋的年收入就可达三、四万元。一根绿竹橇动的财富,让一个退伍老兵不懈追求着。其中,最酣畅的是,在首届福安绿竹笋文化节上,专家对入围28个绿笋样重量、长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评定,最后薛祖铃选送的绿笋当选笋王。这时候他蓦然发现:“绿竹别其三分景,最重要的是精神的依托!” 置身绿竹林,仰首望青天,薛祖铃有了自己的感觉:摇曳的竹梢仿佛一把柔软的掸子,一个隐形的巨人举着,殷勤拂拭,将天宇刷得澄明而高远。然而,那个举着竹掸子拂拭天宇的隐形巨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是一双勤劳的手,是一颗真挚的心。
阳光晒得到的地方,竹林就长笋。薛祖铃见证了一茬又一茬新篁修竹的更迭,绿笋已成为他生活的动力源泉。每当说起绿竹笋,薛祖铃就如数家珍:绿竹笋,因形似金马蹄,故名“马蹄笋”。剥去笋壳后恰似白玉,又雅称“白玉笋”。它不但笋质脆嫩,清甜可口,而且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是天然绿色食品。现代医学和营养学分析证明,绿竹笋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且具清热解毒药理作用。当今的生活有太多的油腻,这 “宝贝疙瘩”能助消化减少“三高”危险,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根据市场的需求,薛祖铃提出“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新思路,组织散兵游勇的笋农,“抱团”集体闯市场。目前,黄兰村己开发建成绿竹笋市场,福安大批绿笋就是从这里销往福州、上海、香港,乃至日本、美国等地。如今,福安全市有3万农户参与绿竹生产,绿竹面积达5.5万亩,形成了以赛江两岸及104国道为主线的“百里绿竹长廊”。 “千里绿竹起黄沙,赛江两岸舞婆娑,不忘时传疾苦声,更喜增财富万家。”赛江沿岸人民在这百里绿竹长廊的荫福之下,链接绿笋亿元产业将更快更好建设文明富裕的小康家园。
伴随绿竹脱落俗尘,薛祖铃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张口就会蹦出生态、美化、绿化之类的新词,惟一不变的是“兵”的本色。他说:军旅生涯教给了我做人的规矩——男儿不能总稍息,还要立正、向前看!每逢 “八一”建军节,《我是一个兵》的军歌,总会在耳边想起,铭记自己曾经当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