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福安除夕传统年俗,找回儿时乡间的浓浓年味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9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4-02-09 18:44:12
福安除夕传统习俗  


除夕,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据有关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关于除夕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晋代御史中丞周处的《风土记》说: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若问如何找回儿时乡间的浓浓年味儿,且回归这六个年俗,过个有传统味儿的大年!
01

一、守岁


    “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守岁,即含等待新一年的到来之意。


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过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忙着厨房炊煮。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通宵守岁。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在西晋周处的《风士志》中最早记载了除夕守岁: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根据记载,这个习俗最早开始于晋代,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2

二、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讨价还价,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才欢呼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3

三、踩岁


除夕夜,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挂贴年画,贴新对联,粮仓及坛坛罐罐,刷上红纸封条,以祝仓盈库满人寿年丰。厨房炊煮结束后,要挑1根碗口粗的楮木放入灶里燃烧,并用炭火掩住,留作正月初一的火种,俗称隔年猪(楮),或称隔年火神

民间还举行踩岁活动。踩岁,亦作“跴岁”。一种辞旧岁、迎新年的风俗。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跴岁》:“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蔴秸撒之,谓之跴岁。”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求个踩岁的吉利儿。此外,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4

四、年夜饭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辞旧岁。

在菜肴上尽最大努力而使其丰富,宁可将其剩下,为的是取“顿顿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预示全年丰衣足食。年夜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年年有“鱼”,一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

这顿饭是全年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饭,席间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贺。

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5

五、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6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源远流长的贺岁活动、独具中国特色的贺岁文化在历史传承中逐渐沉淀下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贺岁方式,并有丰富的贺岁文化。



作者:郑望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