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水陆茶叶之路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26日来源:今日福安网站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今日福安网站发布时间:2008-02-26 12:02:02
    如果说“丝绸之路”曾为打开东西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流架设桥梁的话,那么鲜为人知的福安茶叶的传播,堪称闽东近代一条“茶叶之路”。唐至明“茶马互市”逐步发展,封建国家逐渐对茶叶这种“不可一日以无”的生活必需品实行垄断经营。他们利用西北游牧民族“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而视茶为命的生活特点,实行茶马交易,以充实军力,加强边疆统治,但这些朝代茶叶流通多局限于国内。十七世纪初,厦门商人把茶叶运往西洋各地和印度。1610年荷兰人首先把茶介绍到欧洲。英国及欧洲各国的“茶”字均由厦门te音演变而来。1683年清政府开海禁,厦门设海关成为茶叶出口贸易的港口,被称为海上“丝茶之路”。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一步扩大,以南洋诸国为中界地通往地中海和欧、非各国的海上“茶叶之路”和经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陆上“茶叶商路”发展繁荣起来,出现了海上和陆地的“茶叶之路”。
    当时中国“茶叶之路”大体可分为四条陆路和三条海路。四条茶叶陆路:一是经过西域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二是经过蒙古通向俄国;三是经过东北通向朝鲜半岛;四是从西南地区的茶区直接通往南亚诸国。三条海上茶叶之路:一是由江南茶区通向日本;二是由闽粤一带运向南洋诸国。进而转入地中海和欧、非诸国;三是由广东越过太平洋通向美洲各地。
    早在明未清初,福安茶叶就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到了十九世纪初,福州成为五大通商口岸和全国三大茶市之一。福州马尾“闽海关”成为中国茶叶输出的主要口岸,马尾港也就成为五口通商时期的世界“茶港”。许多茶叶都是经由这里销往欧、美及南洋各地。1853年福州直接出口茶叶以来,“坦洋工夫”红茶主要通过福州口岸远销国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5月8日,清政府在三都澳成立“福海关”,以此开辟了闽东海上茶叶之路。三都澳是“中国第一,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港阔水深,且环三都澳的闽东诸县,自古就是茶区,名茶辈出。因此清政府为了扩充财源在三都澳开埠。此后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13个国家的21个公司都在三都岛设立子公司或商行,三都澳成了中国东南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椐有关资料统计,1900年至1917年,三都澳年平均出口茶叶量为11.56万担,均占福建省年出口总量20万担的50%以上,占世界茶贸易量1.73%,这是一组令人惊讶的数字。三都澳成为福建乃至中国近代茶叶出口重要港口,被称为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
    三都澳北达赛岐港通福安,轮船业兴起,进一步促进赛江航运的规模发展。那时的赛岐码头“日均靠泊民船100多艘”,“闽东各地货物多由此进出,商业之盛,俨如大邑”。上世纪30年代交溪的主干支流成了境内运输的大动脉。赛江水潮汐潮湧,平均潮差5.3米,随月亮圆缺变化周而复始,海船多随潮水涨落进出白马门,来往赛江水道,直达感潮区。
    赛岐三江口以西是穆阳溪,潮水可达溪填村(富溪村),富溪村北上到穆阳,溪中共有23濑,船只上行遇濑常靠人力推动,可以通1吨左右的小溪船。穆阳是穆水水路运输的终点,于是成了福安西部的货品集散地。穆阳和周宁、政和、松溪等县之间则全靠人力肩挑往来。三江口以北是交溪航道,潮水可达白沙村,借助小溪船水运可至福安城关,遍及社口、潭头、上白石,货运与寿宁、柘荣以及浙江的泰顺、庆元等县地相通。据说,早在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赛岐就有监茶船顺着西溪直达寿宁斜滩村的记录。
    穆阳溪和交溪两大航道开辟了两省十五县的广阔辐射区域,这是赛江水面自古以来航运发达的基本原因。明代后期,赛江的航运业已日趋兴旺。“以福安而达建、延、温等郡,其水客不知几千百艘”。清代五口通商时期,赛江把内河运输同外海航运衔接在一起,赛岐港成为当时世界“茶港”之一,经济腹地辐射闽东浙南15个县1.5万平方公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经三都出口的茶叶为725担,1900年达25935担。1901年达54734担,其中福安占一半左右,大多由赛岐港转运。 上世纪30年代初期,福安茶商合资成立了“福寿轮船公司”,用轮船直接将茶叶运往福州港和三都澳,在茶叶出口的旺季时参加经营茶叶运输的轮船则有两、三艘。据福建省政府《非常时期统计资料丛刊》记载:“上至政和新村,下至宁德、霞浦方圆几百里,周围六、七县,茶叶均为福安所购”,“福安茶叶有少数系由赛岐直运浙江瑞安,即转入上海。至于内地运输除一部份陆路用肩挑外,其余皆由水路运输”,“寿宁之茶……经武曲、社口而往赛岐”,“周墩(周宁)……直接由陆路挑运至福安之穆阳,经赛岐出口”
    据1934年统计,赛岐较大的茶行有:“高旭记”、“阮泉益”、“合和春”、“协新春”等。至于季节性的茶商、茶贩则数不胜数。
    1935年,福建省建设厅茶叶管理局在赛岐设立闽东办事处,随后又在赛岐设“中国茶叶公司福建办事处赛岐包运管理栈”,对茶市贸易实行监督管理,使赛岐这个闽东第一茶市的地位更显重要。
    1942年4月11日,三都澳福海关降为“闽海关”的分关。过后迁到赛岐,改称赛岐分关,下设罗源、宁德、福鼎、沙埕、八都等支关。1945年5月14日,赛岐分关再降为一等支关,同年9月1日迁回三都,称三都支关,下辖宁德、东冲等支所。1952年7月,由于国防建设需要,三都港奉命封闭,三都澳海关随之撤销。
    三都澳——近代“海上茶叶之路”;赛岐——闽东北茶叶出口的码头驿站。自1899年至1949年历经五十多个春秋,这里繁华的“茶港”和驿站记录着闽东茶业的兴衰变异。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