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迁界:畲族落籍闽东的历史契机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3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11-04-13 08:48:31


清代迁界让靠海为生的民众一度流离失所。(资料图)

  沿海迁界档案:沿海迁界又称迁海令。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为断绝沿海居民给占领台湾的郑成功接济,采用浙闽总督屯泰意见:“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统一台湾,才结束迁界,开始展界。简单来说,它就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让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

  宁德网消息(记者 周晓京 缪洪通 文)“敢出界者斩!”牌上是弥漫着肃杀气息的文字。界外,大量的良田变成荒丘。宫庙、民房焚毁一空,男妇老幼,提携号哭地离开了家园。1655年至1683年的闽东沿海,一道迁界令下,是一片凋敝的民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抵达台湾,台湾的平复终于换来了沿海的展界。闽东地方当局下令召集“流民”复垦荒地,沿海“展界”给畲族迁入闽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大量迁入闽东的畲族群众政治地位日益提高。曾被视为“王化所不及”的畲族群众得以正式入编民籍。

  回首百年风云,历史留下的足迹几难寻觅。只有呼啸的海风,似乎默默讲述着这段海禁迁界的悲凉历史。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