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油库”笔会]正是油茶果熟时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黄曙英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0:04:18
    福安新闻网(黄曙英)初见墩头“绿色油库”,正是油茶果熟时,漫山遍野的油茶籽,咧着小嘴儿,憨憨地笑;红扑扑的果,香喷喷的花,一同在枝头争艳,让人目不暇接。信步果林,随蜂环蝶绕去追逐油茶林的绿影芳踪,听秋风漾过,玉带飘飞,珠冠拂面,似有嘤嘤笑语盈耳,不由心头一荡,为这天真烂漫,养在“深闺”的山中珍品,浮想联翩。    自然的恩赐,人文的造化。油茶树作为范坑自然生态的一个标志性乡土文化符号,一种具有极高综合利用价值的特色资源,它已凝结了太多人文的情怀。在这片红土地上,它已默默扎根300多年,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传奇,尤以生长在墩头村的油茶产量最优。1958年,该村千亩油茶林,采摘近3000吨油茶籽,每亩产油12.6公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墩头村平均每户产油100公斤的全国产油区最高记录。沸腾的墩头村沉浸在丰收的锣鼓声里,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息。淳朴的村民收获着喜悦,也收获着莫大的幸福与荣誉。墩头村成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其油茶品牌声名远播,当年的村支书郑红和被评上了“全国劳动模范”并晋京领奖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欣然题词授予墩头村“绿色油库”的光荣称号,为范坑油茶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留下了一面辉煌璀璨的锦旗。    五十年潮起潮落,五十年的沧桑变迁。“绿色油库”像一面不落的旗帜,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范坑人、一拨又一拨的党政领导,面对油茶发展征程中的一次次波澜曲折而不懈努力,不断奋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毛油直销市场的油茶遭遇各种品牌食用油的围剿,价格低迷,茶农信心受到严重打击,逐渐失去垦复热情,造成油茶林大面积荒芜,有的甚至被砍伐当柴火烧。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山荒地荒,油茶林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急剧滑坡……如何紧抓发展机遇,重树茶农的发展理念,如何走科技创新之路,开拓油茶产业链,突破守着“金矿”难增收的困境……让范坑油茶重焕异彩,复兴“绿色油库”的呼声牵引着闽东乃至全省无数关爱、扶持的目光,倾注了多少党政领导、有关部门的热诚与心血!调研、论证、取经、培植、选育,于是第一支油茶芽苗嫁接手专业队伍组建成功、第一家引进生物工程茶油加工厂顺利落户、全省首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政府引导、科技示范、企业加盟,范坑沉寂多年的油茶山歌,再一次伴着范坑乡“生态农业”战略规划的蓝图,舒展出恬美、悠亮的韵律;“十月把花开,十月把果摘,十月把油榨,人民生活乐开花”、“秋分过后是寒露哩,前山后坳花果香;一齐采摘油茶果哩,堆满金箩和银筐;唱起茶歌来就流油哩,咱们快步奔小康……”那一声声充满着对美好生活,对油茶产业发展远景的颂扬与向往的歌声,响彻绿色油库的坑坑脉脉,沟沟涧涧,汇向奔流不息的交溪,汇向远方……    生命是一条河,一条奔腾不息、跌宕起伏的河。巡逡在范坑的山山水水间,踏着一代又一代垦荒者的足迹,领略着油茶林的风采,我的思绪一如盘旋在这青山翠岭的村级公路,对“绿色油库”兴衰的每一个转折,每一次拓展,有着更深的认识。在这一重山一重人、一个坑一个脉的山旮旯里,脉脉相连的不仅仅是繁衍生息的力量,还有那祖祖辈辈渴望图腾的梦想。也许,我更愿意把油茶的生命力纳入这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的河床里,去阐释去体悟去剖析风物民情的朴实与淳厚。当我走进古老的油茶坊,静静地訇伏在古老的榨油机上,这是一条硕大而苍老的古木,我抚摸着它沧桑的纹理,聆听着老油坊主人娓娓的诉说,仿佛是乘上一条时光的古船穿行于悠长的岁月,去感悟生命的轻扬与沉隳。在这油茶果熟的时节,我真想也化成那一粒粒红扑扑、带着阳光气息的油茶籽,走进这古老的心灵通道,与自然的精魂同呼吸,并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完成生命最美好、最悲壮的里程,从而溶入生命最真实的本源——就像范坑的茶油,那样的晶莹剔透、那样质纯色清!
作者:黄曙英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