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赛江东岸,屏峰山下,苏阳自后唐年间建村,千年的历史中,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名副其实的闽东第一学村。历史上孕育进士22名、举人24名,明清鼎盛时期村中学馆达36家,门巷间镌刻“红门朱户”的荣耀牌坊,正是明廷对应麟公的赐誉,亦是刘中藻故里的象征。在这方“地灵人杰”的沃土上,刘中藻以忠勇之气节、赤子之心怀,铸就了闽东抗清史诗中最悲壮的篇章。
早年求学:寒门士子的青云路
刘中藻,字荐叔,号泂山,福安苏阳人,抗清民族英雄。幼年父母双亡,家屋焚毁,寄居彭洋村舅家。其家族虽非望族,但世代耕读传家,自幼便对他寄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期许。史载刘中藻“少颖悟,嗜书如命”,虽家境贫寒,却常借烛夜读,乡邻见其“冬夜裹被苦读,足冻裂而不觉”,皆叹其志。
天启七年(1627年),17岁的刘中藻考中秀才,后入福安当地书院深造,师从闽东名儒。崇祯六年(1633年),他赴福州参加乡试,中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再赴京师殿试,登进士第,授官行人司行人(掌传旨、册封等事)。初入仕途的刘中藻以清正敢言著称,曾因弹劾权贵遭贬,却始终坚守“为官当为民请命”的初心,在任内平反多起冤案,获“清直”之名。
“刘子读易处”石刻所在的康厝畲族乡东山村,是刘中藻的隐居处,他常常在此处静坐读书,尤其喜欢研读《周易》。刘中藻心怀天下,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投身抗清事业,成为福建地区抗清义军的重要领袖之一。“刘子读易处”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他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明末乱世:从朝堂到战场的转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缢,明亡。随后南明政权相继建立,刘中藻辗转南下,投身抗清事业。
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刘中藻辅佐唐王朱聿键(隆武帝),被授职兵部主事,后因献策有功,升郎中。他敏锐察觉到闽东地势险要,可作为抗清根据地,遂向隆武帝请缨,回乡募兵。回到福安后,他以“复明抗清”为号召,短时间内聚集数千乡勇,编练军队,又联络浙南、闽北义军,形成呼应。
顺治三年(1646年),隆武帝在汀州遇害,南明政权再陷危局。刘中藻转而辅佐鲁王朱以海(监国),被加封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统筹闽东抗清事务。他坐镇福安,调度义军,先后收复寿宁、福安、宁德、罗源等县,一时“闽东震动,复明之声高涨”。在与清军的百余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曾在宁德霍童战役中亲率精锐夜袭清军大营,斩杀清军将领数人,提振了士气。
孤忠殉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顺治五年(1648年)起,清军调集重兵反扑闽东,刘中藻的义军面临“兵疲粮尽、孤立无援”的困境。清军将领多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均被他严词拒绝:“吾受明恩,生为明臣,死为明鬼,岂肯屈身事贼!”
同年十月,清军围困福安城,刘中藻率军民坚守三月,城内“粮尽食草,草尽食人肉”,仍无一人投降。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城破前夕,刘中藻召集部下,嘱咐他们“若能突围,可隐于乡野,勿再轻生;若不能,则当以死明志”。随后,他回到府中,整理好朝服,北向叩拜明室列祖列宗,赋绝命诗一首:“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而后从容自尽,时年40岁。其家人、亲信数十人亦随其殉难,无一生降。
抗清英杰
刘中藻,这位从苏阳走出的乡贤,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乡贤,是用风骨立世、用真情暖乡、用精神照亮后世的人。他是苏阳村的骄傲,更是激励我们守护家园、奋勇前行的永恒力量。
图片:福安电视台、滴水清风公众号
来源:赛岐镇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