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水廉溪补阙祠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0:12:27
     福安新闻网(郑望)煦暖的阳光,照在穆阳溪下游濑尾。廉溪水畔的补阙祠,宛如一块璞玉,焕发着历史积淀的光芒。
     远眺补阙祠,仿佛一座小型殿宇处于山坳一隅,四周植被茂密,风光秀丽。祠后依托东西山峰延伸的山脉苍林逶迤,矜持地向人们展示她的典雅和深邃。据高岑《薛氏宗谱》记载:“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9),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八年(1858)重修”。堂号“富溪补阙祠”,系祀唐开元中(713~741年)左补阙兼太子侍讲薛令之及历代祖先。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时任光禄大夫的薛贺,自中原南迁福建,后来辗转定居石矶津。薛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家族,其入迁给蛮荒之地带来文明之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薛贺六世孙唐代的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 考中进士,官至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和著名诗人贺知章同侍李亨,成为第一个闽东籍的“京官”。唐朝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均为谏臣。谏臣可以规谏皇帝、纠正朝政,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薛令之诗写得很好,有一日,唐玄宗命其作一首 “吟屈轶草”的诗,似乎有意在朝臣中倡导一种敢于谏诤的氛围。相传屈轶草是一种能指出奸佞的草,又名 “指佞草”,其实就是谏官的象征。薛令之便以 “屈轶草”的特性为诗眼,直抒胸意,表达了谏臣的忠诚、正直的品格。特别是诗中“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一句为后世所传颂。时宰相李林甫弄权,东宫受冷遇,薛令之愤懑不平,题《自悼》诗于东宫墙上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后世,有学者把此作为薛令之廉洁生活的写照。)唐玄宗见诗后,当即在旁和诗一首:“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全唐诗》卷二百十五)薛令之见状,便称病辞官还乡。薛令之在朝为官30年,一贯以清正廉洁而著世。离开京城时,未曾带走一金一银,只留下清廉、多才的名声。薛令之两袖清风 “徒步”回乡后,隐居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壅灌园的生活,对官发的赋谷只是酌量领取,从不多要。唐肃宗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是时薛令之已去世。为嘉叹恩师廉洁、刚直的高风亮节,赐村名为“廉村”。 蒙学精华丛书《幼学琼林》记载:[唐]薛令之,作诗云:“盘中无所有,苜蓿长阑干”,描述奉师饮食之薄的传统美德。从此,“清风劲节播千古,明月芳声振万年”的“苜蓿廉臣”之廉风广泛流传,寄托着一代代乡人对清正廉明的褒扬,向往与追求。
     明月千秋照、廉溪万古流。时光荏苒,古祠犹存。现存的补阙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沿中轴线设三进大厅,左右两厢各配两套厢房。1990年重修,并增建后厅。依次有戏台、祠厅、后厅。戏台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祠厅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鹊尾脊。祠内保存“太子太傅”竖匾,清道光壬辰年(1892)“会魁”匾和龙陛各一方,散发着古朴的乡野遗风。时光荏苒,古祠犹存。经过风雨洗刷的富溪补阙祠,乡亲们尊为“神祠”。远近十里八乡的村民,络绎不绝来参拜 “太子太傅” 左补阙,祈求佑护莘莘学子功成名就。台湾金门薛氏宗亲多次亲临此祠会亲,证明了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有着血肉相连的深厚渊源关系;富溪补阙祠涉台文物,真实体现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的五缘关系,为充实涉台文物保护工程的内容和增进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薛氏宗祠——富溪补阙祠名列其中。沐着昨日的风雨,披着今日的霞光,迎接明天的彩云……富溪补阙祠,依旧在续写着经年的故事,招引人们来追寻千年风雨一书生的“令之精神”。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