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一年一度中秋又临近。在这传统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你还记得那些年在故乡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吗? 旧时,福安的中秋节习俗颇多。除了祭月、赏月、吃月饼、燃灯、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之外,还有哪些独有的中秋民俗呢?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奇特的遗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恐怕连“老福安”都已不太了解了。现在,我们就将搜集到的一些有趣的中秋习俗分享给你们,不知是否能带给你一种独特的节日感受。
送中秋,十盘担
“看奶奶”“捡月华”
“龙津秋水涵太虚,今夕何夕光景殊。皓月当镜星贯珠,河汉倒影垂平芜。微波漾漾风徐徐,新凉拂拂飘裙裾。”清代时期,福安民间有“行中秋”的习俗。即十五夜为男、十六夜为女。而福安妇女到县衙看知县夫人,俗称 “看奶奶”。“行中秋,旅中秋,脚帮(裹脚布)乌溜溜,出门三下挪,‘茶泡’(糕点等)那里收,收来收来做中秋。”这首童谣唱的就是“行中秋、看奶奶”的热闹情景。
秋色中分,“天涯同是此时看,清光一样人千里。”“香飘丹桂入频黎,良宵拼得帘边醉。”行中秋,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妇女们相约雅集,举办灯谜、诗唱、茶艺、游园等文娱活动,庭前嬉笑,互送“茶泡”……民国以后,此民俗没有了。
小时候,过中秋,还有一个特别的古早习俗:剪(捡)月华。“月华”是来自福安的民间传说:中秋节这一天晚上,从月宫里掉下来的一种发光物体,它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旧时有“只有孝顺、善良的人才能剪(捡)到‘月华’,而‘剪’得最多最长的人,就有好运气或会得到无尽的财宝”之说。
夜深了,孩子们还要“捡月华”,争相“捧”起天空落下的月光,合拢双手去“藏”。“‘月华’藏到米缸里,大米会吃不完;‘月华’藏到衣柜中,以后会有许多新衣服穿;‘月华’藏到箱子里,以后金银财宝用不完。”剪月华,许心愿,寄托着孩子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虽然只是传说,但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习俗。
窃瓜菜,讨吉利
从前,中秋夜。福安人家会在庭院或天井设案,摆上时令水果、月饼,进行拜月仪式。拜月完毕,孩子们将柚子插在竹竿上,把点燃的小香线一根一根地插在柚子周围,变成一个圆圆的“柚香火球”,有的把它插在门口供人欣赏,有的就尽情挥舞玩乐,柚香浓郁,非常有趣。
“八月十五是中秋,男男女女出外游。有人想吃墙头果,柚子皮核满路丢。”这句流传福安的顺口溜,是中秋节夜晚“偷”柚子的写照。柚子俗名叫“抛”,在福安也称“墙头果”。俗谓“墙头果子,打人牙齿”,就是说人都想吃柚子。每当中秋节夜晚,总有些年轻人到邻居房前屋后偷摘柚子,即使被主人看见了,也不要紧,有的主人还提醒“偷”者小心点,不要摔倒了。此时恰逢柚子果熟,又有“佑子”谐音,蕴意吉祥,闽台地区都爱借此讨个好彩头。中秋节吃柚子,可不能简单一剖两半了事,柚子皮要剥成花瓣一样的形状,给小朋友做成帽子,因为要“佑子”嘛。手巧的人还会在柚子皮上作画,或是把柚子做成吉祥可爱的造型,祈盼阖家幸福平安。
除了“偷”柚子,还有人“偷”南瓜(或曰“抱南瓜”)。即在中秋节的那天夜里,男女后生们把“偷”来的南瓜送到当年新婚的夫妻家里,主人必须把南瓜煮熟和大家一起吃,并拿出好酒好菜招待。送瓜者必须把带蒂的那块南瓜留给新娘子吃,因为南瓜蒂象征生男孩。这一天被“偷”了南瓜的人反而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是“有福之人”。而“偷”南瓜之人也不被认为是偷窃。
这种“偷”柚子,“抱南瓜”的习俗一直是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种“讨吉利活动”。这种“偷俗”在台湾也有过,那是未婚女子及母亲在中秋节夜晚出来“偷葱”“偷菜”,谚谓“偷得一根葱,嫁个好老公(丈夫),偷得一根菜找个好女婿”。不论福安还是台湾,这里所说的“偷”,实际上是民间一种带有“讨彩头”的习俗,并非真偷,只是讨个吉利罢了,主人多不见怪。这样,“偷”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斗饼花,比手艺
“……十五晚上月团圆,你月大,我饼细……”孩童们唱着童谣,玩着手上的月饼,比谁的饼更大,饼花美——这是记忆中的中秋光景,“真希望这一幕还能重现”。
饼花源于清代,是福建福民间艺人创始的一种装饰画,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福饼花也堪称中秋月饼最早的包装。“吃月饼、贴饼花、斗饼花”是孩提时的快乐记忆。过中秋,舅舅要给外甥送月饼,这是民间的福风俗。每年一过八月初一,小孩就开始期盼月饼了。收到饼,孩子们就会拿着月饼“斗饼花”——比比谁的饼花大,图案好看。
早期的饼花为剪纸“饼花”(百子花),后更为手画“饼花”(团花),民国初年出现木版印制“饼花”。后又发展为石印饼花、刻水印木制饼花。在福鼎县每逢中秋佳节相互馈赠月饼都要贴上一帧古朴、美观的饼花,以示吉利。各家又习惯吃了月饼,把饼花贴在屋内装饰观尝,这已成为一种民间风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饼花的造型主要有美人形、圆形、八景形等。饼花的图案内容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如《三岔口》《吕布与貂婵》《捉放曹》《水漫金山》等。如今,时值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吃月饼、赏月,却再也无法寻觅到饼花的身影,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何为饼花。
泥乘橇,行如马
“泥乘橇”,俗称“土板”“涂塌”,雅号“泥鳗”“泥马”。福安南临三沙湾,当地很多穷人以在海涂上捕捉鱼虾贝类讨小海为生。但是,在海涂上讨小海要随着潮退潮涨而进退,不惟辛苦,且因海涂泥泞易陷难行,退得慢了或有生命危险,当地也屡现大浪卷人入海惨剧。陈氏始太婆祝氏娘娘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心想:如有一件工具能帮助人们不陷泥、跑得快就好了。某日,她坐在一张条凳上想起此事时灵机一动,将条凳翻倒,一条腿跪在条凳板上,两手扶着凳子前面两脚间的横档,另一条腿着地向后踩,让凳子划地前行。她想,海涂上泥湿滑,滑行可能更方便。于是,她找来板材,钉成一只三四尺长、七八寸宽的小凳,前置一凳脚那样的扶手以把握方向,上面还有一个放小木桶和干粮的位置。工具做好,太婆娘娘教人在海上试用,果真疾行如马,故称“泥马”。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浙闽沿海,无恶不作。抗倭名将戚继光发现这种工具能在泥涂上滑行如飞,就像在陆地上骑着马一样来去自如。于是制作了大量的特别武器泥乘橇,埋伏在这滩涂上,一举打败了倭寇。当时恰逢中秋节,于是,戚公抗倭有渊源的滑泥橇从此便融入传统中秋节风俗衍变成为当地的特色习俗。
作者:郑望 林耀琳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