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便是《尔雅》注里所说的,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終,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殷商始,古人过“年”总是和祭祀活动分不开的。人们用自己劳动换来的肉食、谷物祭祀祖先和礼拜神明,饮酒宴乐,祈求幸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淀,“年”这个内蕴丰富的的节日,已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然而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过年,也沿袭独特习俗。如福建省福安“初二不串门”访亲拜友的风俗,就有别于全国各地。
在福安,大年初二是不串门拜年的。俗称初二“白年日”, 是祭奠家中过世人的日子。凌晨, “做白年”家人有意在红春联顶上镶上一道两寸长的白边,以示心有余哀。这红白相间的“白额春联” ,格外醒目提示:家中“做白年”。这人家在大厅设灵牌,供猪头等祭品,点烛焚香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悼念。祭毕,邀亲友吃“白年酒”。餐毕,有不致谢、不擦嘴即自回家的规矩。反正类似于古代“国丧”的一切礼仪,就这样沉浸在福安人“白年日”的生活细节中,在每年大年初二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那么,福安这种初二不拜年的习俗源于何时呢?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作乱,屡犯闽浙海疆。有一年年关,倭寇用计攻入福安城关,盘踞数日,大肆杀戮,死伤惨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直至戚继光率部从浙江赶来,赶跑倭寇,已是大年初一。出外避难者陆续返家,初二到亲朋好友家看有谁被害(看别家死人的一天),从此形成初二 “探亡日” “做白年” 的特异民俗。自从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屠杀后,福安人的春节习俗就铭刻着惨痛的历史记忆与浓郁悲情。据说,忌讳初二拜年的特异习俗, 居然还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日寇侵华民俗纪念日。
奇特年俗的背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了人们世代延续的传统。当然, 过去的传统形式,经过人情世故的变化,也是在悄悄不断地改变循环。福安“初二不串门”的习俗,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今福安的大年初二,街上似乎也热闹,出门的人还不少 。如果你初一日已经去那一家拜过年了,则初二再去也无妨;如果外地的朋友冒昧登门造访,也不至于吃闭门羹。开明的主人则会变通 “开脱”:没关系,没关系,我们家不禁忌……终究,“过年”是一条流淌的文化河,不仅以自然时间为度辞旧迎新,更承载着民间习俗和情感依托的流变。毕竟,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人,总是要过好每一个不同的“年”。(郑望)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福安视频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今日福安》报
快打开抖音扫码关注我们吧!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