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福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中共福安市委宣传部推出“福安抗日救亡历史印记”专栏,通过展现福安人民奋起抗战、掀起抗日救亡活动浪潮,成为福建抗日救亡运动一面旗帜的英勇事迹,讴歌先辈们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振兴中华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全市人民爱国爱乡热情,激励和动员党员干部群众振奋精神,为“五福新城 全家福安”的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福安中区区委的领导下,中共福安县委宣传部部长郑眠石秘密组织扆山中学的一批进步师生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并召开群众大会,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荼毒东北同胞的暴行。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抗日救国会发动学生罢课,组织数支宣传队到街头巷尾、近郊农村宣传演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号召群众起来抗日。
1932年9月,福安城关各中小学师生(包括平民夜校师生)、店员、小贩、贫民以及城郊农民千余人,汇集北坛操场,举行群众大会,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东三省一周年。这次纪念活动是县委宣传部部长郑眠石秘密领导和部署的,由周泽万出面担任大会临时主席并作报告。会上通过决议成立民众反日会筹备会。
又名郑楚云,1907年出生于福安县步兜里村。1927年积极参加福安县国民党左派组织的国民革命运动。次年秋加入共青团,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就学于国立北平大学文学院,任所在支部书记,领导发动工人运动,参与指挥纪念“三·一八”示威游行,后被捕入狱,年底被保释出狱。1931年初,受党组织派遣回福安工作,先后任中共福安县委委员、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年底被捕入狱,“闽变”后获释。1934年初至1941年,先后辗转上海、武汉、延安、河南、重庆等地,从事党的文化宣传工作。主编了《战线》《民主月刊》《学习生活》等进步刊物,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其间曾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工作,并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等职。“皖南事变”后到香港、新加坡从事海外抗日宣传工作,后转印尼的苏门答腊、雅加达等地,曾是中共新加坡文化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建中共印尼华侨总支委员会,任支委、《生活报》总编等职。1957年印尼“排华”,奉调回国。1958年初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全国“青联”常务理事等职。1961年11月9日逝世。
1906年出生于福安城关冠后。8岁就读湖山小学,15岁升入省立第三中学,后转学福州省立第二中学。1925年入北京中国大学文科预科。1926年经郭宣霖、吴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2月,与郭宣霖利用寒假期间,带回《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浅说》《社会主义问题讨论集》《新青年》《洪水》《语丝》《创造月刊》等书刊,在中、小学进步教师中传阅,传播马克思主义。1928年夏,考入济南大学。1930年3月任中共济大支部书记,多次参与领导学生爱国运动。1930年冬,参加闸北区委宣传工作,负责江漕一带的学运。1932年1月,济大毕业,到上海从事反日劳军工作。2月底,江南省委派他到苏州传达反“立三路线”的决议,并联络济大同学到沪与交大、复旦等校革命师生共同组织上海反日会和革命学生会。1932年4月,因父病重,经组织批准回闽,任福安初级中学教师,曾率领学生上街,声讨《淞沪停战协定》,宣传反蒋抗日。8月,应聘扆山中学教务主任。9月,参与中共福安县委部署和领导的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东三省一周年大会,任主席并做报告,会上成立了福安民众反日会,震慑了反动政府。会后,他被警察局扣留、搜家。1934年2月,周被学校解聘,旋即往上海联络。8月底返闽,在福州被叛徒出卖被捕。出狱后,到福州三民中学任教。接着应聘任霞浦乡村师范教导主任及省立福州中学、三元政治干部训练团国文教员等。1941年5月返福安,应聘到三都中学、福安师范任教。1945年2月,任福安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49年7月,福安解放,被任命为福安中学校长,并分别于1949年12月和1951年11月县第一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被选为福安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52年8月,调任福鼎中学校长,兼任福鼎县人大常委会委员。1955年5月,调任霞浦中学总务主任、语文教员。1962年9月退休。退休后曾任专区卫校语文代课教师及应邀参加县政协译注旧《福安县志》。1976年秋病逝。
来源:中共福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