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绿竹产业丰产丰收调查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9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10-09-09 08:02:56


加工企业引入,福安绿竹产业链延伸。

福安白沙绿竹专业村里,竹农正在挖笋。

  宁德网消息 (记者 王志凌 福安记者站 丁立凡 文/图) “今年的绿笋收入估计有八九万元。”8月30日一大早,福安市溪柄镇白沙村竹农陈顺章夫妇俩便在竹园里忙开了。

  多年之前,陈顺章还是个在外奔波的打工一族,随着当地绿竹产业的蓬勃崛起,他回到村里拾掇起了闲置的竹林。在林业技术员的指导下,2007年起,他应用起丰产栽培技术,绿笋效益逐年看涨。陈顺章告诉记者,早年他种五六亩竹林,总收入不过四五千元,而今1亩的效益就可以达到这么多。现在他的竹林面积已扩大到20余亩,成为村里响当当的“绿笋王”。

  在今年众多农产品饱受气候影响减产的大背景下,福安绿竹产业书写了一段丰产丰收的佳话,成为历年来绿笋产量、质量、效益最好的一年。从闲置放任,到重焕生机、到丰产栽培、到破解卖难,短短几年间,华美的产业“三级跳”,最终成就增收佳话,福安百里绿竹长廊崛起强势产业。

  ▲一级跳:政府扶持 老产业新气象

  福安绿竹产业历史悠久,据现存最早的《福安县志》(明朝万历年间)记载,至今已有400多年,其种植面积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涉及竹农3万多户。

  然而长期以来,福安绿竹种植大多处于粗放管理或荒芜状态,只长竹不收笋,农民增收缓慢,以致于“百里绿竹长廊”空怅怀,成为一座沉眠的金矿。2007年,福安市竹业协会应势而生,吹响了产业复兴的号角。紧跟其后,在协会引导下,15个竹业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集种、销、技术推广等一条龙服务,300多户竹农“抱团”发展,各领风骚。

  有了产业“引路人”,资金活水源源跟上。从2007年起,当地财政每年拨出50万元、连续四年扶持绿竹产业发展,对垦复与新造绿竹的每亩分别给予支持150元和200元。林业部门还了负责实施竹业富民开发工程,并联手金融部门开展绿竹林权证抵押贷款,众多竹农从中受益。

  规划建设1500亩、全省最大的绿竹科技园区,也在福安拔地而起。目前,一期500亩已建成投产,拥有全国60多个优良绿竹种质基因的绿竹种质基因库及绿竹笋丰产林培育、低产林改造、茶园改造绿竹园等多个示范区初显规模,示范带动竹农科学种竹、规范管理。此外,福安还连续举办绿竹(笋)文化节及竹王、笋王等评选活动,提升产业知名度,打响产业品牌。

  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扶持,福安绿竹产业改天换日生机无限。

[1] [2] [3] 下一页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