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畲族乡切实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做强产业为龙头,高质量地完成脱贫攻坚,为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再添样板。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是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近年来穆云乡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要抓手,着力构建“2+N+旅游”特色产业体系,超前谋划,为努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穆云样板”探索出一条新路。
“白云山下、最美畲乡”,穆云乡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美丽乡村20个,是宁德市“一市三区六组团”发展布局的生态旅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亩桃园,中国最美葡萄沟”所在地穆云乡在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穆云样板”探索过程中,坚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力求突破。
产业布局,凸显特色
穆云乡按照“发挥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强产业品牌、激活产业活力”的总体思路,从乡情实际出发,聚集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谋划布局。
制定发展规划,打造“2+N+旅游”的特色产业体系。“2”即茶叶+水蜜桃;“N”即刺葡萄、脐橙、猕猴桃、甘薯等;“旅游”即“农旅+文旅”乡村生态特色旅游。
明确分区分级,构建区块产业发展布局。根据穆云乡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区域划分为:高山海拔的留洋片区重点发展高山茶叶+甘薯;中海拔的半山区的科后片区重点发展“福鼎大白茶+柑橘”或“福鼎大白茶+猕猴桃”;低海拔的秀溪流域重点发展“水蜜桃+刺葡萄”;下逢溪流域重点发展“水蜜桃+茶叶”。按照划分的五大种植功能区全乡33个建制村相继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改变以往的无序种植,盲目种植状况。
补齐二产短板,农产品加工实现“在地化”。对集中的区域建设茶叶粗精制、水蜜桃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刺葡萄酒酿造、线面生产、薯粉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厂。目前已落实精深加工项目6个,总投资2170万元。
激活三产潜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精品线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虎头水蜜桃,溪塔刺葡萄特色农产品牌优势,汇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乡村两日游,打造白云山山水人家和福穆线两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投资5300万元建设穆云环乡公路,打通全乡33个建制村之间的道路闭环,进一步提升穆云乡农业发展和旅游接待能力,每年接待游客可望突破近百万人次。
探索新路,产销有招
穆云乡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的方针,坚持“五化”方向,走出一条畲乡产业融合发展路子。
信息化销售有订单。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与农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对接,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60多家、微商500多家,2019年全乡农产品电商销售订单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品牌化拓展有市场。连续举办九届畲乡桃花节,增强省内外客户对虎头水蜜桃、溪塔刺葡萄品牌的认同感。组织参加福安葡萄和穆阳水蜜桃(福州)鲜果推介会和水蜜桃擂台赛等活动,促进穆阳水蜜桃品牌名声在外。2019年穆阳水蜜桃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3.81亿元,2020年穆阳水蜜桃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标准化生产有招数。大力推行普及茶叶“五新”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和穆阳水蜜桃,溪塔刺葡萄地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方式。现已建设各100亩的穆阳水蜜桃和溪塔刺葡萄标准化示范园2个。
规模化种植有成效。注重主导产业发展,鼓励支持凡是适合种植水蜜桃、刺葡萄的建制村从低海拔向高海拔,从平原向山地,从房前屋后向空置地抛荒地发展,到2019年全乡水蜜桃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刺葡萄面积达到6000多亩。仅虎头村发展水蜜桃就有1600多亩,人均种植面积近2亩,全村种植20亩以上有21户,最多的一户有150多亩。溪塔村种植刺葡萄1000多亩,水蜜桃800多亩。两个村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企业化生产有创新。积极探索“资源变地流转入股”、“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目前已开发出桃胶、桃花醉、蜜桃酱、桃艺制品及刺葡萄酒、高山云雾茶、留洋粉扣、穆阳线面、桂林烤肉等系列特色产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穆云乡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产业振兴。以区域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产业薄弱村为中心,联合挂购单位(企业),产业合作协会,金融服务机构和薄弱村党组织,组建“产业党建联盟”,着重解决产业布局、品牌塑造、产业链延伸、市场营销等问题,推进区域内组织联建、产业联姻、人才联动、生态联育、销售联盟,打好“组合拳”。以组织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更多的“看得见”的效果。
来源:海峡乡村杂志社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今日福安视频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今日福安》报
快打开抖音扫码关注我们吧!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