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青山:追寻一支抗日铁军的生命印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8-18 17:15:48
图片
图片

八十年前的硝烟已散尽,伫立叔公刘嫩弟《革命烈士证明书》前,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仿佛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窗外春雨淅沥,打湿了闽东的青山,也打湿了我的眼眶。我不禁思索,那些北上抗日的闽东健儿,是否也曾在这样的雨幕中,深情遥望故土,而后毅然转身,奔赴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

新四军老六团,这支由闽东工农红军改编而成的具有”之誉的队伍,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用滚烫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在华东抗日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翻开泛黄的档案,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名字重新焕发光芒——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黄、叶诚忠、黄垂明、叶克守……他们不仅是闽东独立师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群体中一个缩影。这些战士大多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他们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历史的铸就者,但当国家和民族陷入危难之际,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舍生取义、共赴国难,以“我与我血荐轩辕”抱负,走上了一条用生命报国的道路。

1938年春天,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他们挥别养育自己的闽东山水,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从屏南出发,穿越重重封锁。这支以“土枪土炮”为主的队伍,不惧艰难困苦路途险阻。许多战士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他们背简单的行囊,里面或许藏着母亲求来的平安符、妻子绣的鞋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承载着家人多么朴素、多么真挚的家国情怀啊!在行军途中,年轻的战士用闽东方言唱着自编的抗日歌谣,歌声中既有对故土深深的眷恋,饱含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这种从乡土情感到民族大义的升华,正是中国农民在抗战中爆发出惊人力量的文化密码。

在叶飞的率领下,新四军老六团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1939年6月,他们趁着夜色奇袭浒墅关车站,一举歼灭据点里的日军,成功切断了沪宁铁路;同年7月,他们又突袭被日军占领的上海虹桥机场,并炸毁敌机四架,这一壮举震惊了国际社会。这些战斗细节通过将士们的回忆录得以保存:面对漆黑的雨夜、泥泞的道路老六团战士身背沉重的装备,凭借着对地形的敏锐感知,将在闽东山区作战积累的经验,巧妙运用到平原山丘战场;他们将闽东山区人特有的耐力、坚韧与智慧,化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多年后,现代京剧《沙家浜》讴歌了抗战时期新四军与苏南人共同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和军民鱼水情

战争,从来不只是枪炮的对抗,是意志的较量。新四军老六团的战士们早已习惯了在艰苦卓绝的闽东游击战争时期,缺医少药、饥寒交迫的困境;正因如此,在抗日战场上,即便饿着肚子行军打仗,他们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冲锋陷阵,英勇杀敌。一份1940年的战时日记记录了这样令人动容的场景:战士们连续行军三天后,途经一片农民的果园。尽管饥渴难耐,没有一人采摘树上的果子。这种严明的铁军纪律,源于他们对人民的深情,也因此赢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正是这种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构成了敌后抗战的最坚实基础,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当战士们牺牲后,当地百姓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收殓遗体,并在坟前默默许下为他们报仇的誓言,种感人至深的生死契约是灵魂握手,分量之重,重于泰山

一场场惨烈鏖战,闽东英雄健儿付出了巨大牺牲。郭村保卫战,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堵住被炸开的围墙缺口;黄桥战役,一个连的闽东子弟为掩护主力转移,用身体筑起最后一道防线。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抡起大刀;刀刃卷了,就用拳头拼杀;拳头受伤了,就用牙齿咬住敌人。鲜血浸透了苏北的黄土,但始终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全连将士壮烈殉国。战后,当地百姓含泪收殓他们的遗体时发现,有个小战士的怀里还揣着半块硬邦邦的馍馍——那是他省下来准备带给战友充饥……

当年,1300多名闽东独立师将士北上抗日,近三分之二的官兵永远长眠在华东大地。我的叔公刘嫩弟,就是其中喋血奋战血洒华东疆场的一员1956年,我曾祖母潘玉球颤抖的双手拉住叶飞将军的衣袖,哽咽“当年跟您……去抗日的嫩弟,他...他埋在哪里”将军沉默良久,无奈地摇了摇头。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多少忠骨埋他乡,多少魂魄壮青山。在华东广袤的土地上,每一座无名坟茔,或许都长眠着一位让闽东母亲朝思暮想的亲骨肉啊!

闽东牺牲的将士,有的年仅十六岁,有的刚刚结婚几天。他们本可以拥有平凡而完整的人生,却毅然选择了这条喋血疆场报效国家的道路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早已超越了个人生死的考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史上动人篇章。

新四军老六团的许多英勇战例,因当时宣传条件的限制,在报刊上鲜有报道,他们的功绩长期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之外。尤其是一个个闽东籍战士喋血疆场,他们英勇悲壮地倒下的情景,被淹没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相当部分战士万里征战不能马革裹尸还!因为种种原因,至今还查找不到部分战士的名字和籍贯!这一个个被硝烟和时间掩埋的英雄,恰如泥土默默滋养着参天大树,不求任何回报。如今,我们重新寻找和发掘这些英雄及其故事,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更是为了探寻那支撑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屹立不倒的精神力量

沙家浜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解说员介绍,这是闽东战士留下的遗物。我凝视着那些褐色的锈迹,突然想起叔公烈士证书上“壮烈牺牲”四字。这背后,是多少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多少次无畏的冲锋陷阵!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多少年轻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杀——他们永远定格在二三十岁的模样

八十载春秋已逝,闽东独立师新四军的“铁军”们已成为国家和人民永恒的记忆与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正是无数这样的地方性抗日力量,汇聚成全民抗战的滚滚洪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关头的集体选择。那些北上抗日的闽东儿女,用鲜血浇灌了民族独立的理想,他们的精神遗产至今仍滋养着这片深情的土地。

窗外,春雨依淅淅沥沥地下着。我轻轻去《革命烈士证明书》上的尘埃,间我明白,这些闽东健儿从未真正离去。他们活在阳澄湖的芦苇荡里,活在黄桥的麦浪中,活在每一寸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当沙家浜的游客哼《智斗》的京剧唱腔时,当历史老师讲述夜袭虹桥机场的故事时,当年轻人在纪念碑前献鲜花时,那些远去的身影便会重新鲜活起来……

八十年过去,祖国的青山更加苍翠。我知道,那是英雄的血脉在续,那是永不褪色的生命印记。在这片闽东战士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我遽然听到一种声音,那是春风吹过故乡竹林的声音,这声音多像当年那些年轻的战士们,用乡音轻轻诉说:“我们在这里,

一直都在。

哦!英雄不死,灵魂不朽;精神千秋,岁月亘久!



作者:刘少华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