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油库”笔会]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吴庆堂 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3:34:20
福安新闻网(吴庆堂 郑望)秋高气爽时节,文友结伴驱车上路,沿着福安北部范坑方向行驶。只见山路蜿蜒曲折,沟壑纵横交错。 峰回路转,汽车行至一处三岔路口。下了车,但觉阵阵山风拂来,裹挟着馥郁的油茶籽芳香,直沁心扉。一条新近铺设的水泥路在眼前延伸,绕谷跨涧弯弯曲曲通向“绿色油库”墩头村,公路外侧一株株油茶树枝头挂满果实。正是这条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长约3公里的通村公路,在风雨沧桑中见证了油茶产业的兴衰沉浮。 半个世纪前,世代窝居山旮旯、过着“一把锄头一担箕,地瓜当粮充肚饥”的墩头人凭借油茶生产,神话般一跃成为名闻遐迩的“绿色油库”的主人。油茶兴百业兴,墩头村成为福安较早开通公路的山村之一。1990年,省里又拨出专款在这里修建了“绿色油库”公路。曾几何时,这个村每天有两三趟班车往返于邻近的上白石镇。后来,在食用油市场的冲击下,以产毛油为主的油茶生产陷入低谷,公路也因为年久失修而无法通行。去年以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范坑乡紧抓机遇迈步踏上油茶的复兴之旅,墩头村那条坑坑洼洼通往外界的公路,也在复燃的创业激情中浇上了水泥。 油茶之路的崎岖坎坷,诠释了勤劳、智慧的范坑人民与生存环境抗争的勇气与艰辛。这里地处福安北部,与寿宁、柘荣和浙江泰顺接壤,方圆108平方公里重峦叠嶂,“山山有脉,脉脉有坑,坑坑有村,村村相望”,被称为福安的“西伯利亚”。过去,全乡只有一条简易的进山土路,民间歌谣传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瓜果难运出,有病难求医……” 1997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范坑至上白石公路终于铺上了柏油。然而,范坑往返外界必须经上白石转车,而上白石到范坑的客车班次、开车时间不定,出行难问题依然困扰着当地2万多群众。2005年9月1日,这一天是范坑人值得纪念的日子,第一辆从范坑始发直达福安城关的客运班车,在喜庆的鞭炮声中终于上路了。 时光的列车缓缓驶入2008年的春天,福建省吹响了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的号角,深受大山束缚的范坑人,再也按捺不住“要想富,先修路”的热情与决心。一时间,如火如荼的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热潮在全乡涌动。乡长黄伟平介绍,该乡农村路网硬化总里程76公里,2007年已硬化9.6公里,今年计划完成42.4公里的硬化任务,但没有列入计划内的行政村不愿错失良机,纷纷把通村道路硬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因而除了最北端的古岭宅村由于村落分散、村民大都外迁,其连接八斗村的10公里通村道路无法硬化外,其它16个行政村总长57.4公里的通村道路,可望于年底前实现全面硬化。 山高坡陡谷深,再加地处偏远,注定了范坑人想要“踏平坎坷成大道”,就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行路难,修路更难!”这是省里派驻上坪村的挂职村支书张鹏程的切身体会。 上坪通往马冈的8.5公里路段,几乎是紧贴着高耸的岩壁绕行,爆破量大、护坡涵洞多、施工材料因路途遥远成本高,每公里造价直逼40万元,扣除上级补助,资金缺口高达150万元,这对于村财匮乏的上坪人而言,无异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上坪人并没有望而却步,他们精打细算、投工投劳、多方筹资,2007年12月6日,上坪至山岫宅村口的通村公路路基拓宽工程顺利拉开了序幕。寒来暑往,筚路蓝缕,历经近一年的拼搏,一条4.5米宽的通村水泥路,终于圆了上坪人祖祖辈辈盼路修路的梦。 站在墩头村的山岗上,眺望条条道路宛若银蛇青山共舞,恰似玉带绿水同欢,连接闽浙两省的“友谊桥”如彩虹飞越天堑,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啊,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弯出了山里人的憧憬,弯出了山里人的冀盼。
作者:吴庆堂 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