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写诗的老人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6:05:32
福安新闻网(卢腾)晨光熹微。今天,福安市首洋村的陈立言老人起得特别早,神情也格外兴奋。他近日写的一首诗:“颂福安新十景”,在市里征文比赛中获奖了。现在,他要赶走10公里山路,到晓阳镇坐头班车进城参加颁奖大会。 陈立言老人今年已92岁高龄了,儿孙满堂、四世同居。他一生别无嗜好,只痴迷唱山歌、编山歌、写诗词。儿孙们见他年事已高,常劝他搁笔颐养天年。他说,如今的光景好,我眼不花耳不聋,见到欢喜事,听到开心话,心里憋不住,就想编山歌、写诗词,写出心里话,这才睡安稳觉。 他没上过正规学堂,早年只读了2年私塾。学写诗、唱山歌,乡亲是他最亲切的老师。学山歌,不仅多识了几个字;还领会到诗情诗意如感受到诗兴。他说,山歌很美妙很神奇,刘三姐的山歌中唱:“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山歌确实能助力,能充饥。他原是社口镇供销社的职工,在国家粮食困难时期,他当营业员,白天忙忙碌碌忘了饿;晚上,山乡夜长,饥肠辘辘难入眠,他躺在床上哼山歌,哼着哼着,就昏昏睡去。农忙时,送货下乡,山道弯弯,他颤悠悠地挑着货郎担唱山歌,唱着唱着,翻山越岭也不觉累了。 他虽然爱唱山歌,但又觉得有些老山歌的内容与新时代不合拍,就试着学写新山歌。一天,听到自己自编自唱的新山歌被人传唱了,他心里十分激动,这大助了他编山歌的兴致。后来,镇里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他被请去写山歌、写快板、编小戏。他自知写作的根基浅,就四处拜师求教,徒步走40里山路,到范坑村请教农民作家陈发松。陈发松的山歌、小戏写的好,《人民日报》发表过他的山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他的小戏集,早就名声在外。他向陈发松学习,陈发松向他取经,两位草根诗人结下了深情厚谊。如今,俩老人都年届八、九十岁了,虽各住一方,仍保持联系。偶有相会,依然饶有兴致地谈山歌、谈写诗。 陈立言活到老学到老。他退休时正逢改革开放的新浪潮掀起,新人新事新面貌不断涌现,这大大激发了他写山歌的热情。不过,他又觉得单用山歌的形式赞颂新时期新气象,还不够丰富,不够尽兴,年过花甲,又开始学写格律诗。格律诗学问深,有严谨的平仄押韵格式规律,入门难呀!但他有写山歌的基础,再刻苦学习格律,触类旁通,总算摸出门道。他风趣地说,眼下,我一身的零件大都健全,只是嘴里缺了颗牙,那是学写旧体诗中,犯难时咬笔头,咬着咬着,咬掉了一颗牙。 城里的“秋园诗社”,写格律诗的老先生多,他常送习作进城向他们讨教。先前,从晓阳镇进城公路未通,他不辞辛苦徒步去。每次与老先生们推敲琢磨诗作,都忘了归时,回家的途中,常是暮色暝暝。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初学至今,他已写出近千首格律诗。有的诗作,还发表在《福建日报》、《福建老年报》、《闽东日报》等报刊上。他先后自费出版了《纪事时风》、《立言吟草》、《白云随笔》三本诗集,分送亲友们欣赏。乡亲们称他:“山中诗翁”,喻他为“山村李白”。 他7个儿女,儿孙们都孝敬他。他的第三、四两儿子,分别在无锡、西安经商,家眷也随从。每年春节,他们回乡团聚后,都想带老人到城市里住。他总是摇摇头,说,到外面玩几天,开开眼界倒可以,要常住那里可不行,长期离开首洋村,我的诗写不出来了! 首洋村,座落在闽东第一高峰——白云山中。白云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山奇峰秀,峡谷飞瀑,林翠溪蓝,风光旖旎。陈立言老人,在这仙境般的小山村,生活了近百年,山山水水映眼帘,一草一木总关情,他哪舍得离开。白云山的佛光、石臼群、九龙洞、午时莲和谢翱故里、太后公厅、锁泉寺等名胜古迹,时时都漫漶在他的诗笺中。 白云山的秋晨,清新明丽。陈立言老人神清气爽,迈着稳健的步履,赶去乘车,赶去领奖……
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