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国民党政府电令各地各级政府建立抗敌后援会。7月底,福安抗敌后援会开始办公,办公地点设县党部内。8月8日,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福安分会成立大会召开。至8月15日,赛岐、穆阳、甘棠、社口等区乡先后成立了支会。中共福安城区临时区委,审时度势,在未得到上级党组织指示的情况下,及时改变斗争策略,大胆果断地指派郭文焕、陈斯克、郭树干、阮泊淇、温逸先、王楚、陈松青、郭沉毅、黄双惠、王联芳等一大批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以普通民众的身份加入了分会,郭济惠、王晋经、郭诲民、陈宗汉、郭树干等还被选为委员。中共福安县委的全体成员和全县大部分党员都参加各地抗敌后援会的工作,福安县委实际上已掌握了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权。县委通过对当时形势和社会各阶层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态度的分析,确定了工作方针。以党中央和闽东特委的抗日主张作为指导抗日救亡运动的准绳,通过抗敌后援会领导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把抗日救亡运动推上了正轨。
1937年7月,中共福安城区临时区委从民众教育馆中全县唯一的一台收音机中获悉卢沟桥事变爆发,区委认为当务之急是让广大民众了解战况,进而发动他们投身到抗日救亡洪流中去,决定利用那台收音机收听战讯,以民众教育馆的名义创办《新闻壁报》,报道前方抗日战况,宣传抗战救国。他们坚持每天晚上收听前方战讯,大清早赶抄,随即贴出。《新闻壁报》的出现及它所报道的抗战内容犹如颗重磅炸弹,给这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山城巨大的震撼。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在人们的心中激起了满腔的仇恨。民众教育馆前自此人头攒动,甚至夜晚也聚集着众多看报的人群。《新闻壁报》的创办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福安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序幕。9月,郭文焕召集郭沅、刘宗璜等讨论筹办抗敌会救亡刊物《战鼓》,刘宗璜为总编辑,郭诲民、郭沅为编辑。中共福安县委也通过《战鼓》向广大民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的战斗事迹和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借以扩大党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福安农业职业学校进步师生在《战鼓》的影响下,出版《安农号外》壁报。这些刊物报道前方战讯,介绍抗战英雄,发表抗日文艺作品。对当时福安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批进步青年受此影响走上抗日征程。
政府有关转发民众教育馆消息的通知
来源:中共福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