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柿子村何日重现辉煌?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7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08-10-17 10:38:28
 

      村民主任林信坤看着硕果累累的柿子树心理惆怅不已

  

       90岁的林盈观老人帮忙做柿子催熟工艺

   农产品市场滞销、价格低迷,直接导致百年柿子村——福安潭头镇东升柿子专业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外出。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又使得东升村柿子种植管理水平无法更新,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东升村柿子市场竞争力不足,从而影响价格和销路,继而使得近年来,东升柿子专业村产业链陷入一个不良的循环之中。

    目击:柿子专业村的金秋遭遇寒流

    “今年的柿子又没戏了!”“满树熟透的柿子又要烂在山上了。”村民们无奈的话语回环在记者耳边。

    眼下正值潭头镇东升村柿子上市的季节,可柿子熟了,并没有给果农带来丰收的喜悦。10月11日,记者来到该村时看到,漫山遍野的柿子树,金黄色的柿子压满枝头,果香袭人。可当走到柿子树下时,满地都是熟透坠落的烂柿子。

    十月的东升村,熟了柿子,愁了果农。黄的是柿子,灰的是果农的心。低价、滞销……熟透的柿子只能挂在树上、烂在山上,果农们充满了无奈和困惑。一市斤五角钱,一担50公斤的柿子只卖50元的低价,使该村的柿子陷入了无人采摘和收购的尴尬。

    柿子是东升村的当家农业产业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柿子树,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现存最老的一株柿子树已有500多年的树龄。据村民介绍,东升村现有大小柿子树4000多株,产量约30~40万公斤,可到目前果农们才采了1万多公斤。因为无人问津,更多的柿子只能挂在树上、烂在地里,果农们心疼不已。一些村民甚至动手砍树,目前全村已有近2000株柿子树疏于管理或毁于斧下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东升柿子最红火的时候,每逢采摘时节,村里的商贩及村外的各地客商多达100多人,50公斤柿子市场收购价达100元,最好时高达120元,热销福州、莆田及浙江苍南等地。

    亲历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柿子村辉煌的村民主任林信坤深有体会。据林信坤介绍,90年前后的东升村,每到柿子收获的季节,村里天天排着大卡车,一年下来可以运几十大卡车。村民们收完村里的柿子,还要去周边各村网罗,东升村的柿子供不应求。

    “可近几年来,随着水果品种的日渐丰富,柿子市场价格一路下滑,跌到了眼下的50公斤50元,远近闻名的东升柿子已难觅昔日繁华。”林信坤忧心地说。

    记者采访时正好赶上一位从福鼎前来收购柿子的缪老板,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柿子味甜、储存周期长、运输便利。30多年前,他就来东升收购柿子,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每年都要收购万余公斤。可是如今市场上的水果多了,柿子的销路跟不上,柿子从这里运回去还要加工贩卖,收购多了怕卖不出去,这几年下来每年只能来收购两三次,隔着十天半个月来收购七八百公斤。

    “价格低,有人来收购,村民多少还能收回一点工钱,可近年来柿子成熟后,鲜有客商身影。加上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外出,柿子树缺少管理,柿子品种没有及时得到更新,传统粗放型劳作,导致柿子村的柿子年产量一年不如一年。”村民林仙茂道出了心声。

 64岁的林伏光独自赶着上山采摘柿子

 

催熟工艺

 

“幸运”的村民赶上收购柿子的商人

    探究:价格低廉、劳动力匮乏成最大障碍

    东升村原有人口1000余人,可随着进城务工、外出做生意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目前村中仅余100多口人,大多为妇女和老人,50~70岁年龄段的村民居多,最老的有90高龄。爬上生长百年的高大柿子树摘柿子,对老弱妇孺而言,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4岁的林伏光是村里柿子大户,管着大小柿子树100多株,其中上百年的柿子树就有10多棵,年产量可达到3000公斤。往年仅柿子这一项,他就可收入六七千元。可如今孩子们都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他一个老人,半个月来他每天都上山采摘柿子,即便这样也才采摘不到1000公斤。“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爬到树上脚下都会打哆嗦,摘一会工夫就脚酸发酸。”林伏光说道。

    “雇个工人来采,半天时间采50公斤,工钱就要50元,还不够付工钱。就这样挂着烂吧!”采访中,记者正好遇上村里的赤脚医生林宜春,他正准备前往福安自己的诊所。前几天他还因家里的柿子成熟了,特地跑回家一趟,在家里没盼来收购柿子的商家,却看到柿子树长满了寄生植物,于是就卷着铺盖回福安去。据介绍,在之前,林宜春也是村里种植柿子的大户,单单百年以上的柿子树就有20多棵,收成好的年份可以产4000多公斤,稍微差点的年份也可以收近4000公斤。可是随着柿子滞销,他便到福安城关开了个小诊所养家糊口,因为无暇管理,山上的柿子树也就渐渐荒废了。

    农产品市场滞销、价格低迷,直接导致东升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又使得村民种植和管理水平无法更新,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东升村柿子市场竞争力不足,从而又影响价格和销路,继而使东升柿子村陷入一个不良的循环之中。

 丢在村民家里腐烂的柿子

 

      因缺乏打理,柿子树上长满了“寄生”直接影响来年柿子的结果

 

望着挂满枝头而严重滞销的柿子,果农伤心至极

 

      面对刚从树上摘下的柿子,村民林信德一脸的无奈。

    专家:科学管理开拓市场方能走出困境

    柿子性寒,味甘涩,有生津、清热止血、涩肠健脾、解酒降压等功效。同时由于其生产的粗放式管理,施肥打药少、好打理,可以说是一种接近无公害的食品,但最终还是受到了市场的冷落。

    东升村柿子出现乏人采摘、鲜有收购的尴尬局面,福安市一位农业专家认为,种植户与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特别是没有建立起农产品交易的长效机制,成为柿子市场滞销的关键。该农业专家分析认为,应该在柿子的果品宣传、市场的营销、开拓等方面查找原因和对策。当务之急,应改变坐等客商上门收购的营销策略,应该主动推销自己,或联系水果批发商贩采摘、代销,或依靠传统肩挑手提、推车小卖的销售方式,或加工成柿饼,延长存贮、销售期。要尽快走出“挂在树上、烂在地里”的困境,用经济效益的增加来解决柿子乏人采摘的难题。

    正在村口挑选柿子的林信德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家都是由他自己肩挑手提柿子到城里叫卖,目前柿子的市场零售价每市斤达2块钱,每天也可以卖百来斤。可两个儿子都出去了,因为劳力不足,柿子采摘不下来,而且采下来的柿子,还要经三至四天的催熟,单靠自己家里老人和妇女根本就忙不过来,只好请出家中90岁的老父亲一起帮忙。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农村成为只有老弱妇孺的留守阵地,这样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结构,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其为“38、61、99部队”。对此情况,农业专家建议,今后东升村需要改变对柿子的放任种植,进行矮化处理,让柿子生长保持在适当高度,便于老人妇女的管理、采摘。(记者 周邦在 文/图)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