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的复苏与重振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26日来源:今日福安网站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今日福安网站发布时间:2008-02-26 18:03:48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沧桑,留下兴衰过程的不少经验与教训。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纳入国家统购统销管理,“坦洋工夫”产区建立福安茶厂和坦洋茶场等生产机构,对制茶机械和工艺技术进行不断革新,并引进和培育福鼎大白茶、大毫、政大、福安大白茶、福云品系等良种,保持并提高了产品质量。在这期间,前苏联、东欧的茶客依然没有忘记“坦洋工夫”茶的美味,于是这一历史名茶重新装箱出口,坦洋茶叶渐渐复苏。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福安相应地设立了茶业管理机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落后生产方式,促使“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60年代,全国低产茶园改造现场会、全国茶叶精制加工现场会、“ND400型”气化炉鉴定会等三场全国性会议相继在福安召开,“坦洋工夫”茶受到全国各地代表的赞赏。1956年以来,福安茶厂生产的“闽红坦洋工夫”连续十年获得优质产品的荣誉。1964年,“坦洋菜茶”种籽作为友谊的象征,由国家外援马里、阿富汗、肯尼亚等国试种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栽培推广。马里人民用新中国成立的年号“1949”和马里独立的年号“1960”合并为“4960”来命名试种茶叶成功,表达中马两国人民的友谊像“坦洋菜茶”一样永远常青。
1969年起,红茶出口因中苏贸易关系的恶化而受阻,坦洋茶人不得不改弦易辙,进行茶类“红改绿”生产。这么一改,就是40年,“坦洋工夫”所存无几,名列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风光已不再。但是,坦洋人深知自己的命运与茶叶是休戚相关的。他们持续发展的信念没有动摇,坚持创新的步伐没有停止,一直梦寐以求重振“坦洋工夫”雄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茶区群众创制成功富有地方特色的“明前毛峰”等名优茶,名扬天下;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福安通过大力调整茶业结构,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坦洋工夫”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类茶的生产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福安市着力做大做强茶产业,全面提升茶叶质量,“坦洋工夫”茶在继承和创新中再度崛起。目前,全市拥有茶园30万亩,不但具有丰富的茶树良种资源和相当齐全的茶类,而且在茶叶的质量、茶树的品种、茶树良种率、茶产值和出口创汇以及工艺方面,都名列全国前茅,成为我国重点茶叶生产县市和最大的绿茶、花茶主要产地和全国第一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
随着茶树品种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茶业部门按照“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相对集中,品种得当”的原则,指导茶农遴选优新茶树品种。同时,依托福建省茶科所设在当地的优势,先后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40多种,引进推广金观音、黄观音、早春毫、台茶、丹桂、紫玫瑰等绿乌兼制新优品种。提高高香型良种比重,全市推广高香型等茶树优良品种2万多亩,建立8个名优茶生产示范点,以点带面采取资金、种苗补助和技术指导措施,促使早、中、晚品种比重达到30%,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茶树选育和繁育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茶企业创制名优茶参加国内外茶叶评比会,共获得国家级金银奖26个、省部级金奖80个。
随着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成立了福安茶业加工行业协会,促进了茶叶加工质量的提升及在市场经销中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通过建设名优茶生产示范点,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标准化初制加工水平和产品包装档次,即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精心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福安坦洋工夫茶原产地组建了“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整合优势,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民”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成立资金信贷担保公司,开展资本运作,为会员企业提供资金信贷担保服务,推动茶叶龙头企业的发展,争取到“十一五”末规模龙头企业达到20家。
随着白马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黄金水道”赛岐港、白马港、三都澳大港口大交通大腹地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茶叶流通将更加便捷,必将带来更大的商机和更大的发展。“坦洋工夫”茶故乡的人们,联合茶叶企业经营者、茶学界、茶艺界各类人士,大力弘扬“坦洋工夫”茶文化、把“坦洋工夫”红茶做好做大,为福安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历史名茶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茶韵充盈福安大地;让茶香飘溢海峡两岸;让世界重新认识“坦洋工夫”,让“坦洋工夫”重新走向世界。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茶叶的世纪。我们相信:茶作为亲和的饮品、文明的象征,必将迎来更加芬芳的春天。福安这块绿色沃土必将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福安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必将越来越绽放出亮丽夺目的光彩。(摘自《坦洋工夫茶话》)
1969年起,红茶出口因中苏贸易关系的恶化而受阻,坦洋茶人不得不改弦易辙,进行茶类“红改绿”生产。这么一改,就是40年,“坦洋工夫”所存无几,名列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风光已不再。但是,坦洋人深知自己的命运与茶叶是休戚相关的。他们持续发展的信念没有动摇,坚持创新的步伐没有停止,一直梦寐以求重振“坦洋工夫”雄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茶区群众创制成功富有地方特色的“明前毛峰”等名优茶,名扬天下;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福安通过大力调整茶业结构,形成了以绿茶、花茶为主,“坦洋工夫”红茶、工艺茶、乌龙茶、白茶等多类茶的生产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福安市着力做大做强茶产业,全面提升茶叶质量,“坦洋工夫”茶在继承和创新中再度崛起。目前,全市拥有茶园30万亩,不但具有丰富的茶树良种资源和相当齐全的茶类,而且在茶叶的质量、茶树的品种、茶树良种率、茶产值和出口创汇以及工艺方面,都名列全国前茅,成为我国重点茶叶生产县市和最大的绿茶、花茶主要产地和全国第一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
随着茶树品种结构调整的逐步推进,茶业部门按照“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相对集中,品种得当”的原则,指导茶农遴选优新茶树品种。同时,依托福建省茶科所设在当地的优势,先后培育和引进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40多种,引进推广金观音、黄观音、早春毫、台茶、丹桂、紫玫瑰等绿乌兼制新优品种。提高高香型良种比重,全市推广高香型等茶树优良品种2万多亩,建立8个名优茶生产示范点,以点带面采取资金、种苗补助和技术指导措施,促使早、中、晚品种比重达到30%,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茶树选育和繁育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茶企业创制名优茶参加国内外茶叶评比会,共获得国家级金银奖26个、省部级金奖80个。
随着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成立了福安茶业加工行业协会,促进了茶叶加工质量的提升及在市场经销中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通过建设名优茶生产示范点,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标准化初制加工水平和产品包装档次,即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精心打造“坦洋工夫”品牌。福安坦洋工夫茶原产地组建了“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整合优势,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民”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成立资金信贷担保公司,开展资本运作,为会员企业提供资金信贷担保服务,推动茶叶龙头企业的发展,争取到“十一五”末规模龙头企业达到20家。
随着白马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黄金水道”赛岐港、白马港、三都澳大港口大交通大腹地格局的进一步形成,茶叶流通将更加便捷,必将带来更大的商机和更大的发展。“坦洋工夫”茶故乡的人们,联合茶叶企业经营者、茶学界、茶艺界各类人士,大力弘扬“坦洋工夫”茶文化、把“坦洋工夫”红茶做好做大,为福安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历史名茶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茶韵充盈福安大地;让茶香飘溢海峡两岸;让世界重新认识“坦洋工夫”,让“坦洋工夫”重新走向世界。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茶叶的世纪。我们相信:茶作为亲和的饮品、文明的象征,必将迎来更加芬芳的春天。福安这块绿色沃土必将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福安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必将越来越绽放出亮丽夺目的光彩。(摘自《坦洋工夫茶话》)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