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干部职工立足岗位、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实干创新,为促进文化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他们长期扎根基层,坚守一线,为基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他们心怀群众、情系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经验丰富,业务娴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他们是我们文广新系统每位党员干部的学习榜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勤奋努力工作,扎实推动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钟伏龙,一名来自福安市康厝畲族乡凤洋村畲族文化站,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工作者。三十多年的工作,虽没有让人骄傲的成果,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先进事迹,他只是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到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本份。1997年凤洋村被福安市授予“畲族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畲族文化重点村”。2013年,钟伏龙被福建省新闻出版局评为福建省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被授予“宁德市十佳乡村文化员”称号。
扎根基层乐当乡村文化员
1982年,钟伏龙来到闽东最早成立的民族文化站——康厝凤洋村文化站工作。最初办文化站,没有场所,只能租用村里的民房。那时的文化站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小小一间房,除了十几本图书什么都没有。条件十分艰苦,但老钟没有气馁,对办文化站依旧兴致勃勃。组织开展政策宣传、科普、读书、咨询服务等活动是家常事。如何让小小的畲族文化站切实发挥基层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真正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起到以点带面,促进特色文化建设,他没少熬过夜、费过神。那时,老钟组建过乡村剧团、电影队到各畲汉乡村进行巡回演出,演到哪里火到哪里,场面十分热闹。为了开展畲族传统文化活动,除平时组织举办一些不定期的小型盘歌活动外,还相继与有关部门举办了七届大型歌会活动,每届各村畲族同胞来村参加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为传承与保护畲族传统文化起着纽带与桥梁作用。自豪的是,自从1984年在凤洋村举办第一届歌会后,这种由民间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盘歌活动,在各村寨普及传开。
肩负使命甘当山哈文化的守护者
随着文化站工作的深入开展,一种担忧在老钟心里越来越强烈。我们畲族有语言,却没有文字,民族歌谣、文化习俗都是口口相传、世代相承。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多元化的生活极大冲击了畲族传统文化习俗,越来越多的畲族乡亲走出山门,涌向城镇谋生。年轻人不想学、不了解,而知晓一二的乡亲也上了年纪,特别是80后的很多青年一代,由于生活环境改变,与其他民族青年通过自由恋爱成婚越来越多,他们所生的后代,对畲族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加上汉化、老龄化等文明进化步伐的迈进,很多无形文化资源悄然无声,后人想问却无处可寻。最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最富原生态感染力的活动场景从20世纪到八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在许多乡村已无人问津,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传统文化面临萎缩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如果不及时搜集、整理和保护,再过若干年,就无从探究了。面对畲族传统文化处于断层的尴尬境地,老钟再也坐不住了,便开始着手准备搜集工作。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搜集之路上遇到的困难依然远远超过了老钟的想象。“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貌似简单的八个字,却囊括了畲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方方面面,加上没有现成的文字记载,搜集、整理难度一度让老钟辗转难眠。仅搜集这一项,老钟就花了五六年时间,观礼法事道场、祭典上百场,寻访知情老人三四十人。不算时间,那时面对上了年纪的畲族老人,由于忌讳,要撬开他们的金口,老钟已记不清吃了多少闭门羹,挨了多少冷嘲热讽。“人还健在呢,不吉利,走走走!”第一次搜集哭丧畲歌时,老钟就被村里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的子女数落了一通,老人也不敢作声了。后来,老钟长了心眼,等老人一个人遛弯时,他才小心翼翼地前去搭讪。几番好言好语,老人这才掏出了窝在肚子里的哭丧畲歌。诚挚的情感交流也必不可少。那一年,老钟向村里一位老人求教关于做墓的传统习俗,老人家人不悦,他急上心头。几天后,老人家里盖新房,老钟兴冲冲赶到老人家,不由分说当起了帮工,扛青石、挑砂土、夯地基,一帮就是七八天。此后,老人有个急事、难事,他更是有求必应。强大的感情攻势下,老人再也掖不住了,不仅一股脑介绍了畲族群众做墓的传统习俗,还说出了嫁娶的一系列民俗。
自从经历这次的采访启示,老钟深刻意识到抢救畲文化遗存必需与时间赛跑。从那时起,只要老钟打听到哪村有老辈会知道某一方面的特别传统元素,就第一时间赶往哪里,进行登门拜访,争取把它全部记录下来。三十余载的风雨兼程,老钟自费行走上百个畲族村寨,参与婚礼、巫师道场、丧礼等上百场次,拜访健在老艺人上百个,穿破十几双解放鞋,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泉水,有时翻山越岭,路上头疼脑热、虫侵草毒,都没让他止步和放弃,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知写干多少圆珠笔芯,花去所有业余时间。因为缺乏录音机、摄像机等现代采访设备,搜集、记录全靠耳听、笔记,老钟养成了一个出门必带笔本的习惯。白天道听途说、刨根问底,晚上挑灯夜战,对畲族文化进行了详细搜集、记录与整理,并按原貌、原文、原汁、原味对比的原则,忠实整理了所有资料稿件,力求做到客观反映畲族文化原始面貌,让今后的畲族人知道自己民族之魄在哪里,内涵的深刻在哪里,模式之独特在哪里。也为今后专家学者和本族后人研究传承提供基础性资料。
坚守只为山哈那份薪火传承
由于长期伏案整理原始资料,老钟的右眼视力已下降到0.2,出现右手抽筋,腰骨酸痛等症状。家人因为担心,埋怨他不值得;有的村民不理解,还背地里议论老钟少根筋,但他心里明白,只要畲族传统文化能代代承传下去,他付出再多也值得!
一份艰辛的付出,一份沉甸的收获,老钟多次荣获省、宁德市及主管单位的表彰,人民日报、福建日报、闽东日报、宁德电视台也对他赞誉有力,高度肯定了老钟对畲族文化遗存的保护与抢救,到目前,钟伏龙已基本收齐了“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各方面的畲族传统文化习俗,并已整理成文字200余万字。
虽然搜集小有成效,老钟却依旧没有放松。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要把畲族方言变成相对应的汉字,这是整理工作的一大难题。再加上畲族习俗多而杂,且相互融入,整理起来同样十分困难。钟伏龙目前搜集到的民俗资料,还有三分之一没有整理成文字,他将不负厚望,矢志守护畲族文化的瑰宝争取尽快地把它们全部整理完成。老钟衷心希望与坚信,有更多热爱畲族文化、精通畲族语言的年轻人接替他,步他后尘,让畲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