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书记话振兴 | 书记领办“小项目” 群众幸福“大提升” 福安市溪潭镇磻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小清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6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4-07-26 16:23:44



大家好!我是磻溪村党支部书记刘小清,我现在的位置是在磻溪村孝老食堂。2022年,为了让村里留守、独居老人在家门口能吃上“热乎饭”,我们把孝老食堂建设列为“书记领办项目”,短短10天就投入使用。现在每天都有20多人在这里用餐。每到饭点,老人们结伴来到了食堂,一边享用着热腾腾的饭菜,一边开心地唠着家常,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磻溪村党支部围绕“党建聚力为民、共建美好家园”活动要求,组织村干部和网格员走家入户,开展“六访六解”工作。我们通过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梳理群众关注的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人居环境等热点难点问题,以“书记领办项目”的模式扎实推动,确保“一个项目解决一个民生问题” 引领党员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过去,溪流域的水又脏又臭,生活污水甚至畜禽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河。我们一方面筹措资金,铺设污水管网,清淤疏浚,实施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另一方面,建立“村党支部+党员+群众”三级联动机制,党员干部主动认领责任区、示范岗,动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同时,争取资金500多万元实施房屋外立面改造和古官道长廊、港湾客远站建设等20多项民生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筹集资金30多万元实施潘玉球故居、红军北上抗日步道修缮项目,发布推广《红色玉球》纪实小说,讲好红色故事,擦亮红色品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采取“党支部+党员+农户”帮扶带富模式,改造提升“红美人”现代化产业园500多亩、花生种植基地1000多亩,让这些“土特产”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同时,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潘玉球故居产业园等资源,打造集文化研学、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年经干部“四下基层”实践基地。2023年,磻溪村人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这些年,随着“书记项目”的实施,村党支部的向心力变强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更高了,乡村面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得到了显著提升,村民满意度、获得感日益增强,更多的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建设乡村、发展乡村。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