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整洁的水泥村道,两侧一幢幢现代化厂房车间拔地而起,生产红红火火。极目远眺,一条2公里长的防洪堤如巨龙般横卧江畔,固若金汤,守护一方;堤内300多亩葡萄园郁郁葱葱蔓延,葡萄藤下则是人影婆娑,勤劳的村民们正忙着套种蔬菜,一派生机盎然。
走进村里,亮丽的村委大楼高耸路旁,装饰一新的村小学教学楼傲立山头,一座座砖混结构、外墙铺满了壁砖的农家小舍错落有致,直映眼帘。标准的灯光球场、齐全的室外健身设施,活跃着老人、孩子们健康的身影。
这是福安市赛岐镇狮子头老区基点村呈现出的一幅新兴向荣的农家画卷,宛若一颗褶褶生辉的明珠镶嵌在赛江之滨。昔日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基点村,如今已脱胎换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正朝着宽裕型老区新村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越走越远。
改造传统农业,穷山村现生机
狮子头村位于赛江上游东岸,现有人口223户980人,耕地面积620亩,是闽东革命老区基点村,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1933年,叶飞同志在赛江对岸的狮子头店地方,开展革命活动时,遇敌袭击,身中三弹,昏迷不醒。在万分危急之际,狮子头村党组织果敢地迅速展开营救,让叶飞同志平安脱险,成就了闽东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此后,村里饱受敌人的严酷摧残,为革命事业付出了重大代价,成为了闽东一方铁骨铮铮的红土地。
解放后,村里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十分贫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还是个人多地少、交通闭塞、资源贫乏、经济落后的穷山村,村民走的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喝的是山里引来的山涧水,收入则依靠种植单一的水稻,一年辛苦下来还不满千元。由于邻江,村防洪基础设施又滞后,一遇台风洪水,村里更是“十年九涝”,颗粒无收,脱贫致富村民心头没个底。要改变穷村落后的面貌,防洪问题是首当其冲的“瓶颈”。可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要建设村外2公里长的沿江防洪堤、配套闸门,测算投资达90多万元,这对于当时的狮子头村无疑是个天文数字,村民们只能无奈望江兴叹。1990年前后,村两委下决心把村防洪堤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究议定。在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帮扶。经过几年不断的艰辛努力,投资90多万元的沿江防洪堤崛起在赛江江畔,从根本上改变了村里年年防洪年年受灾的状况,为村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牢固的沿江屏障,农业生产前景无忧,村两委则一门心思投到了改造传统农业,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上。村里单一的粮食生产格局,即使年景再好也只能维持温饱。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只有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2年,村两委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村民进行农业产业调整,并先后引进茉莉花、葡萄等进行试种,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领着大伙搞调整。村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了,可生产资金有困难没着落,支部书记二话不说,出面担保贷下2万元启动资金,购回茉莉花苗6万株,发给群众栽种,并逐步推广,使农业效益大大提高。初尝增收的甜头和喜悦,村民们心头热乎乎的。村两委趁热打铁,适时引导村民“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请来专家、办起夜校,组织村民学手艺,掌握一门以上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生产增收技能,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让村民们触手可及地感受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实惠。目前,全村已先后发展茉莉花180多亩、巨峰葡萄300多亩、蔬菜80多亩,还利用葡萄园冬闲田套种高效蔬菜,使耕地亩产值从原来的700至800元上升到现在的3000至4000元,全村2004年农业总产值达150多万元,村民收入有了极大改善。农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农业,昔日贫瘠的穷山村焕发出了无限生机,成功迈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嫁接现代工业,老区村添活力
农业生产多种经营,村民捞到了增收的第一桶金。如何让他们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村两委展开了进一步的求索。看到邻近的村落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生产蒸蒸日上,一条崭新的发展思路在村两委们的脑海中迸出了火花。“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村两委成员迅速召集村里党员、村民代表一合计,大胆提出了“在农业增效,村民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的发展思路。在村主干道旁的便利地块上规划出民营企业用地,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村民合股投资兴业。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98年,有过丰富办厂经历的村支部书记陈成贵带头,与5个村民合股,筹资20万元,引进蛋卷生产机,开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率先在村里办起了了第一家企业——仁升食品厂。 陈成贵坦言,纯粹从办企业的角度,他的公司决不会选择在村里,连地皮都不会升值,但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合股办企业,为村里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他最终还是一无反顾地将企业安家落户在了村里。承载着穷山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仁升食品踏上了风风火火的创业征程。千方百计抓质量,走南闯北打市场,引良才、聘干将,仁升食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出了一方天地,企业以年度为单位跳跃式发展,村民的股金也不断壮大投入再生产。如今企业的固定资产已达到1000多万元,年产值上千万元。在工商部门的引导下,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注册的“仁升”标商还获得了省著名商标称号,企业也发展成为了宁德市食品生产行业的佼佼者,被福安市评为2005年度明星企业,参加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2006至2007年度商业服务业企业“争创诚信单位”活动被评为“福建省级诚信企业”,挥师直指亿元大关。企业壮大了,吸纳村民就业100多人,仅工资一项就为村民年增加了100多万元的非农收入。
仁升食品合股创业模式的成功,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他们纷纷掏出发展农业的积蓄加入到了合股创业的大潮。村两委则做好科学规划,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搞好“三通一平”,以优惠的地价吸引本村在外的企业回村办厂。提供优惠条件,在征用土地、市场信息,贷款担保等方面提供方便,调动村民办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培育引导企业上规模创品牌,求质量,严管理,诚信经营,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销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至目前,村民已合股先后创办了8家以食品生产为主的民营企业,全村三成以上的人口成为了企业的小股东,这些企业资本积累已达2000多万元,2005年全村企业产值8000多万元,上缴税收100多万元,同时为村里村外600多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非农收入节节攀升,2005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至4700多元。发展工业为村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狮子头村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农村的成功转变,村民增收又火了一把。
工农双龙齐舞,老区村焕新颜
农业调整增效,工业锦上添花,工、农双龙齐舞、齐头并进,狮子头村闯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则是日新月异。为了加快老区村建设步伐,根据村里实际,村党支部在充分征求党员村民代表意见的基础上,聘请了宁德市村建站对村建进行规划。同时积极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村委拿出一点、群众捐助一点、企业支持一点”的“四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量力而行展开建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修建完善了高标准海堤2公里,建起880平方米的崭新小学教学楼,让农家的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安心就学,茁壮成长;新建360平方米的村委楼,告别村委“无址议事”的尴尬历史;建起标准灯光球场、群众室外健身场所,村里老少妇孺运动健身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村里还聘请福安市村建站制定了村建中远期规划,完成了村电网改造、自来水工程,铺设排水管道1600多米,建设村内水泥干道3000多米,对接104国道线,让村民享受到了交通的便捷。2001年村里在全宁德市村级率先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发展固定电话200多部,300多户村民用上手机,联通公司、移动公司以及电信小灵通争先恐后同时在村内设立网络基站,让村里成为了福安全市为数不多拥有三家通信网络覆盖的村落。村民们还在村口动工建设了一尊雄狮石雕,让鬃毛瓢逸、炯炯有神、仰天长啸的雄狮成为了崛起的狮子头村的村志。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民的生活条件也产生了盖天覆地式的巨变。目前,100%的农户用上了液化气和自来水,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130多幢新房接二连三拔地而起,建筑面积达 平方米,人均 平方米,80%以上的农户搬进了新家,安居乐业。村民文明素质大大提高,村内一团和气,治安稳定,环境优美。穷山村脱胎换骨,成为闻名遐迩的致富明星村,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远近的取经团纷至沓来,村里也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和荣誉。2001年,狮子头村被评为“福安市级文明村”、2002年8月被省委评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2003年被福安市委评为发展生产先进集体,2004年被评为“省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跻身50家省级“文明精品村”之列,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02至2004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4年被宁德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与农村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宁德市委评为“党员服务区”先进单位,村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穷村脱胎换骨,当家人是关键
短短十多年,狮子头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脱胎换骨式的发展历程,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英明政策,得益于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发展思路。关键的则是有一个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特别能战斗的“好当家”——村党支部,尤其是有一位一心为公、能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得力村党支部书记。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引领村民致富,村党支部必须能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为此,狮子头村党支部历来十分重视村两委成员的选配,在选人用人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紧紧抓住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公平竞争、竞选演说问答、选民选举等方式,做到绝对尊重群众意愿,选好配好班子,真正把群众公认的、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好、愿意为村民服务的优秀的党员、年轻的同志选入村的两委班子,使村两委坚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提高群众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成为引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中流砥柱。现任的5名村两委成员中,党支委3人,村委会3人,交叉任职1人,高中文化3人,5人中3个为民营企业主,2人为企业股东。全村党员人数23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35岁以下12名。而这些党员几乎都是村里响当当的致富好手,其中11人参与经营企业,9人为农业经营大户。正是他们展开拳脚、各显才能,淋漓尽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村民发展致富树起了榜样,同时通过党员挂户帮扶,送资金、送技术,手把手带领群众走出了共同发展致富的路子。注重抓好“三向培养”,把经济能人培养成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为经济能人,把党员中的经济能人培养成为村干部,使村党组织的整体能力和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村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有新提高。
同时,村里还紧紧抓住每次换届选举的契机,按规定的的程序,通过全体选民依法选好村民代表和村党风廉政监督小组。建立健全党支部会议、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以及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作用,共商发展大计。对村的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都有经过党支部、村两委研究提交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酝酿讨论通过。重视对群众敏感的村财务工作的管理,统一使用财政部门颁发的财务票据,财务收据必须经过村党风廉政监督小组审查盖章后报销登帐。通过村务公开栏、村务民主听证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做到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正是这点点滴滴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付出,村党支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民心齐,泰山移,干群齐心,大伙儿劲往一处使,努力改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性发展环境,最终让老区村旧貌换新颜。
建设新农村,老区人再续华章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刚刚吹响,宁德市就将村子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乡村,这让狮子头村老区人喜上眉梢、倍受鼓舞。 立足实际情况,围绕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村民们精神抖搂再续华章,一个建设宽裕型狮子头老区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油然而生。
村里提出了“突出农村经济中心,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突出农村基础建设重点,创造促进农村变化的新条件;突出农村社会发展关键,形成承载农村文明的新风貌。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原则,通过指定规划,做到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按照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新农村建设“五新”规划目标。
具体实施方案更是在村民们磨拳擦掌的热烈讨论中,一一“出笼”。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主动承接区域产业辐射,立足实际,构建产业新格局,推进经济稳步增长,村民人均年增10%以上。着力构筑“三大平台”:构筑“工业反哺农业”平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打造“一村一品”,形成“一户一工”,通过拓展和建设小工业区,吸引在外民企回村落户等方式,争取至2007年村内形成7至8家企业、2亿元产值的食品加工企业集群规模,增加就业350人;构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以集体土地入股和社会投资的形式,发展镇郊观光农业,开发村后占地约50亩的东南小山冈,高标准规划建设观光花果园式现代休闲农庄,盘活土地资源价值,力求使村集体经济3年后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构筑农业产业升级平台,发展高优农业、无公害农业,对现有葡萄、茉莉花进行品种改造,发展大棚蔬菜,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农业产值三年实现翻番,达到300万元以上。新村建设规划:合理规划新村建设布局,围绕2002年福安市村建站制定的狮子头村发展总体规划,采取分步实施办法,计划3到5年在现有自东向西“一字型”主街道的基础上,由街道东端村委楼南侧靠近村东南小山冈附近向南修一条与现有主街干道垂直、连接赛岐宅里食品工业园区的约600米长、20米宽大道,形成“T”字型新村布局。在大道靠近东南小山冈山脚一侧可利用农地及边角田地规划布局企业及新住宅用地,为新村建设“扩军增容”。加强新村绿化美化、完善新村基础设施、抓好村卫生所建设和村医配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村民保障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具体实施的条条款款,村民们都一一研究制定。
崭新的发展蓝图,蕴孕着老区村新的希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上,勤劳果敢的狮子头老区人正仰首阔步,续写着闽东红土地上新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