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出土的古茶具:青釉茶杯、黑盏兔毫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09-08-13 11:20:23
    从隋代大业三年官宦富庶人家的茶杯、茶托,两宋时期文人墨家“斗茶”使用的兔毫盏到晚清时代坦洋茶村三十六家茶庄的兴衰,乃至今日茶事的复兴千余年间,福安人栽茶、制茶,卖茶、品茶、积淀了深沉厚朴、风格独具、摇曳多姿的茶文化。1972年12月,福安出土了3件青釉托杯。出土的地点是溪潭镇溪北村后山古墓。古墓面对的溪北洋,平畴沃野,是福安古代最早开发的平原之一,廉水从村前静静流过,溪的西岸便是唐代肃宗皇帝赐名的村子———廉村,那里曾走出福建第一个进士薛令之。

  一同出土的还有十多件青瓷,诸如罐、壶、瓶、盂、盅等,都是一色的青釉明器。唯独这三件青釉托杯是饮茶的器具。其中一件直口浅腹,由内施釉。另二件口沿外卷、腹呈弧形。三个茶杯都配有茶托。由于当时出土的器皿没有文字,省博物馆考古者经与其他地区唐墓比较,提出“年代似为唐代”的看法。(见1983年第7期《考古》杂志)。2006年11月间,福安市干部在同一墓室中发现券顶砖中有一种纹砖,侧面除古钱、团花砖纹外,另有纪年文字,明确署有“大业三年”四个字。“大业三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即公元607年,这一发现无可置疑地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这块土地上的主人就已经开始了种茶、饮茶的历史。

  汉晋时代,饮茶是一种上流人物的享受,多为宫廷和僧寺的高雅消遣。隋唐时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赏茶之风,随着士大夫的南渡,渐次弥漫江南。三件青釉饮茶托杯虽然只是随葬的明器,工艺略显粗糙,但它们反映了主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饮茶风尚,佐证了隋代福安人种茶、饮茶活动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至宋代,茶风渐盛。士大夫阶层极具特色的“斗茶”,已不单是生理需要的饮茶和品茶,它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和追求。斗茶既讲究过程,也追求效果。“斗茶”既要斗茶色、茶香、茶味,还要斗茶器的雅丽、精致、妥适。也许是徽宗皇帝在《大观茶论》中亲自提倡,大臣蔡襄在《茶录》中近乎规定地推介,北宋宣和年间以后,建窑精品兔毫盏便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首选茶具。这款烧制于武夷山地区的茶具在宋人的诗词 里释放奇异而绚丽的光芒。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歌唱兔毫盏:

  “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蔡衰)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黄庭坚)

  “兔毛紫瓯自相称”(梅尧臣)

  “ 勿惊午盏兔毛斑”(苏东坡)

  有人甚至把它人格化,称为“兔园上客”(审安),奉为座上宾。

  兔毫盏在那里存在,那里就会旋起斗茶风。

  那么,宋代福安流行斗茶吗?

  1986年9月,赛岐镇苏阳村出土一块残缺的兔毫盏。稍后,又在村旁临江坡面发现一块兔毫盏瓷片。省文物考古队鉴定,两件文物都是建窑产的专供斗茶用的“敛口”碗(盏口内有一圈凸起的水平线,使茶汤不致盈溢)。

  苏阳村距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廉村不过20里,历史上文风之盛不亚廉村。苏阳村史可远溯隋唐,名人迭出,仅有宋一朝,从科举中进士的至少有10个人,加上其他入仕的,官宦士人萃然可观。我们自然可以作这样的联想,宋代以苏阳、廉村一带为中心,活跃着一群文人阶层的群体,他们有一定的闲暇和财力,重视精神文化享受。他们的生活是艺术的,在归田退食之余,相互邀约,登山临水,赋诗作画,饮酒品茶。他们带来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譬如饶有雅趣的斗茶,于是兔毫盏悄然进入了福安,新颖的饮茶从隋代大业三年官宦富庶人家的茶杯、茶托,两宋时期文人墨家“斗茶”使用的兔毫盏到晚清时代坦洋茶村三十六家茶庄的兴衰,乃至今日茶事的复兴,千余年间,福安人栽茶、制茶,卖茶、品茶、积淀了深沉厚朴、风格独具、摇曳多姿的茶文化之风影响了民间社会。(郑望 林耀琳)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