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和“痛点”,近年来,福安市民政局坚持公益定位,构建市、乡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通过“政府搭台、村(社区)主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孝老食堂建设,改善高龄以及留守老人就餐不便等生活难题。2021年至今,已建成150个互助孝老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超400万人次。
8月2日早上10点半,在位于福安市赛岐镇宅里村幸福院一楼的互助孝老食堂中,一盆盆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已经出锅上桌,老人们有序地从消毒柜中取好餐具,排队取餐。
“红烧肉、香煎带鱼、茄子、芋头、排骨汤,不错不错,都是我爱吃的,我得多盛点。”老奶奶金大眉对这里的伙食十分满意,自从开设了孝老食堂,不仅解决了她的做饭难题,还让她有了和其他老年人交流互动的平台,对工作人员的用心付出赞不绝口。
在菜单设计上,食堂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饮食口味和营养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菜品选择,每餐固定两荤两素一汤,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菜单,为老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60-79周岁老年人每月仅收取300元,80周岁以上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不方便出行的老年人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为了让老人吃得安全、子女安心,食堂申请了食品经营许可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和卫生标准,食品加工过程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工作人员持有健康证、厨师证,并定期进行体检和培训。公示栏上,每周食谱、收支公布、采购明细、工作人员等食堂运营情况都在这里公示,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充分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卫生。
食堂还配备了报警器、监控等设备,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也重视老人的人身安全。如有发生意外,按下报警器,幸福院的大喇叭就会发出警报,所有工作人员都能第一时间听到。
“在这里工作经常能被老人家的很多举止感动,我们的每一次付出他们都看在眼里。有的人会贡献出自家种葡萄给大伙当餐后甜点,有的人帮忙收拾卫生,更有年纪已经93岁的薛嫩妹奶奶经常帮忙洗菜,她还不好意思地说这样也是为了自己吃得更放心。”幸福院副院长陈宝雄介绍,暑假期间还有很多学生志愿者过来开展活动,老人与孩子之间其乐融融,幸福院里幸福感爆棚。
自去年5月宅里村互助孝老食堂正式运营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食堂工作人员会主动与老人聊天、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大家早已打成一片。有时大家还会集资和厨师商量着做点鹅汤、大肠包糯米等福安特色菜,形式多样地利用互助孝老食堂这个平台增进彼此情感,共享“舌尖上的幸福”。
宅里村互助孝老食堂让独居老人们走出“小圈子”走进“大家庭”的案例只是福安市民政局三年来开设孝老食堂的一个缩影。随着孝老食堂遍地开花,经营者们也在不断地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城南街道的官村、东风社区孝老食堂与有餐饮服务能力和资质餐饮店合作,按照每餐15元的餐标为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对象提供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餐食,服务对象持卡凭票用餐;溪潭廉明社区孝老食堂专门辟出一块菜园,以供老人们闲暇时光耕作;坂中畲族乡的南岸、彭家洋孝老食堂结合农家乐、蛋糕烘焙体验等项目运作,增加食堂的收入来源,实现从“输血”模式到“造血”模式的转化。
目前,福安市互助孝老食堂采取“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强调各方互助,鼓励抱团养老。为了缓解孝老食堂运营压力,2024年5月出台《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福安市“互助孝老食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建设补助经费调整为最高8万元,将运营补贴提高到每月最高12500元,从而提高食堂的可持续运营率。2021年至今累计投入本级财政资金1493.65万元。
为了让老人们吃得舒心、放心、安心,市民政局与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福安市“长者食安,子女心安”养老服务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的通知》,做好孝老食堂建档管理,要求孝老食堂严格管控食品安全、餐具消毒、环境消杀等工作,每天菜品都会留样备查,营造放心餐桌。
越来越多的福安老年人通过孝老食堂有了一个忆往事、拉家常的好去处,持续提升福安市养老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使“养老”向“享老”转变,“小食堂”成就老人“大幸福”。
记者:雷津慧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