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印记》第七集 立马吴山第一峰——马立峰烈士纪念园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3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1-11-23 11:36:28


《红土地印记》第七集 立马吴山第一峰

马立峰烈士纪念园


学生齐诵:马立峰《石马》 嫩草百堆宁闭口,长鞭一策岂回头。麟江载送天源水,洗尽人间万古愁。

特邀主持人陈珏伶:

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七言诗,抒发了一名革命者坚定的战斗意志,读起来令人激情澎湃。它的作者就是英名彪炳史册的马立峰。 


马立峰原名泽祥,号一山, 1909年1月生。幼时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马三弟抚养。在小学时,他就胸怀大志,品学兼优,校长借“立马湖山第一峰”的诗句,为他改名为马立峰。
特邀主持人陈珏伶:

1928年8月,马立峰考进福建省立理工学校,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工程学院,公路专修班,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与陈铁民等四人在福州成立福安党小组,同年9月毕业留校工作,并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1931年2月,中共福安县委改组,马立峰任书记。此后,马立峰与邓子恢、陶铸等革命同志一起领导和开展了闽东农民“五抗”运动,带领闽东党组织建立工农武装。
福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钟奇:

1932年7月的时候,“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在溪潭镇马山村正式成立,詹如柏任队长,马立峰当政委。这年9月份,这支游击队就成功发动了震惊闽东的“兰田暴动”,“兰田暴动”向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从这以后,闽东各地的武装暴动全面展开。 



1932年冬,国民党调集海军陆战队,配合当地反动军政头目,对闽东革命力量进行“清剿”。1933年初,马立峰在一次赴会途中被捕。
马立峰烈士嗣子马奶勤:

马立峰同志于1933年2月,被国民党海军陆战队抓住,(关押)在福州监狱里,共受刑了(身上)28 处伤,他都没有招供,不吭一声,“闽变”开始的时候他才被放出来。 


特邀主持人陈珏伶:

1934年,闽东的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展开,各地普遍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为了统一领导整个闽东的土地革命斗争,这一年2月,闽东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溪柄镇柏柱洋举行,宣告闽东苏维埃政府成立,马立峰任政府主席,闽东苏区进入鼎盛时期,红色政权区域达五百余里。



闽东苏区的迅猛发展引起蒋介石反动派的极大恐慌。1935年10月,国民党中央军调集了10万兵力“围剿”闽东苏区。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闽东苏区首府柏柱洋沦陷。
福安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钟奇:

1935年1月,形势日趋恶化,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召开“洋面会议”之后,决定由叶飞和赖金彪率领红一、红二团迅速撤出苏区打游击,由马立峰带领红三团转战崇山峻岭之间,坚持苏区斗争,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 


特邀主持人陈珏伶:

就在这一年的2月8日,因叛徒出卖,马立峰在柘洋下坪凤落洋被敌人以汇报工作为名突然袭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这里是溪柄镇的立峰村,为了纪念闽东革命的先驱马立峰烈士,1953年,福安将马立峰的出身地马厝改名为立峰村。


这块“马立峰烈士纪念碑”是由他生前的亲密战友、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题写。石碑后方月牙池的中央亭阁上,是原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副部长曾志的题词———“马立峰纪念亭”。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近年来,立峰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苏区精神,合力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发展大棚葡萄700亩,茶园400多亩,年产值达到一千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万6千多元。兴建了拦水坝、滨水景观和1200多米的休闲观光步道,硬化美化了村道,建设了村民健身活动场所,新村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编辑:菁婧

审核:林衍 宋诗莹 阮珊妮



《红土地印记》第一集 闽东革命长画卷——闽东革命纪念馆

《红土地印记》第二集 山哈英烈耀汗青——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

《红土地印记》第三集 火红岁月光辉史——闽东苏区纪念馆

《红土地印记》第四集 红色丰碑万代仰——闽东革命烈士陵园

《红土地印记》第五集 红色苏区五百里——中共闽东特委苏维埃政府旧址

《红土地印记》第六集 轰轰烈烈分田地——柏柱洋分田斗争运动旧址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