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象环葡萄园里,福安各地“葡萄王”以果为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文/图)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落户闽东的北方水果,巨峰葡萄历经二十四载春华秋实,挑起福安果农增收的“重头戏”,创造着——
又到葡萄成熟时,赛江两岸果飘香。七月中旬,福安象环村。望着3亩多郁郁葱葱的大棚葡萄园,绛紫色的巨峰葡萄挂满果架,32岁的果农陈坛生心头热乎乎的:“再过几周,这片葡萄便可以采摘上市了,今年收入不下两万元!”
多年之前,陈坛生还是个在外闯荡的“打工一族”,看到越来越多的乡亲种植葡萄发了家,2000年陈坛生回到了村里,自家的葡萄园再加上承租的,他种上了10余亩露天的巨峰葡萄。当年,他便收入2万多元。尝到增收的喜悦,陈坛生发展葡萄的干劲十足。2006年他架起了避雨栽培大棚,面积从两亩多增加到目前的近4亩。陈坛生告诉记者,尽管现在他发展的葡萄园总面积才4亩多,但依靠避雨栽培,收入不逊当年,一年拿下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腰包殷实了,陈坛生喜气洋洋张罗起了终身大事。装修新房、添置家电,俊俏的媳妇娶进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像陈坛华一样,依靠种植巨峰葡萄走上致富路的果农,在福安并不鲜见。
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落户闽东的北方水果,巨峰葡萄历经二十四载春华秋实,挑起果农增收的“重头戏”。至目前,福安已形成4万多亩面积、5万多吨产量的葡萄种植规模,2.5万户农民从事葡萄生产,15万人从中受益,赢得了“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
从零到亿,到今年预计产值2.4个亿,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巨峰葡萄在福安大地创造着一个个传奇。
绵延起伏的巨峰葡萄避雨栽培大棚。
北方水果,南方安家
游走在福安赛江沿岸,连绵起伏的葡萄园,蔚为壮观。而在多年之前,这里种的只是一畦畦的稻田,几乎难觅葡萄的踪影。
葡萄种植过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及西部地区,南方很少大面积种植。1984年,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果农陈玉章、陈水现等4人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农科院地热所等地引进20多个葡萄品种,栽培10多亩进行试种,迈出了北方水果南方安家的初次尝试。
“在‘以粮为纲,果树上山’的年代,能在平原产粮的‘黄金宝地’拿出这么大的面积来试种,实属不易。”回忆起那段光阴,福安葡萄界内人士感慨万千。当年的大胆试种,还一度在业内引来众多质疑和反对。不少专家认为,南方高温高湿天气,病害严重,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不易平衡,无法适应北方葡萄栽培。
非议声中,葡萄落户了。经过多年反复试种,巨峰葡萄以其果品好、高产、稳产、抗病力强、比较容易管理等优点,从试种品种中脱颖而出。在科技工作者和产区果农的不断探索下,有效克服了高温多雨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好地掌握了巨峰葡萄配套栽培技术。引种大获成功,让众多果农吃下“定心丸”。此后,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以象环村为中心,群众就近购苗、就近观摩取经,学习栽培技术,以每年新植面积500至600亩的速度,逐步扩大栽培面积,巨峰葡萄登上了福安农民增收的大舞台。
“祖籍”北方的巨峰葡萄,在原本“水土不服”的南方成功“落户安家”,福安迈出了抒写传奇的第一步。
小葡萄结出“亿元果”
福安毗邻的广东、浙江及省内一些沿海地区,葡萄需求旺盛,购买力强,市场前景看好。再加上巨峰葡萄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大苗栽植、合理密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1995年福安以每年财政补贴60万元、连续三年的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生产,每年新植面积3000至4500 亩,拉开了全市科学推广巨峰葡萄的热潮。根据巨峰葡萄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化布局:选择通风条件好,光照充足、相对湿度较小的南部内海湾的平原地区集中发展,连片种植;选择早春土壤升温快的溪柄洋作为早熟栽培区,选择高海拔的松罗、晓阳等乡镇作为迟熟栽培区,调节产期,提高卖点。
在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同时,福安着力加强了葡萄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成立了市葡萄协会和葡萄主产区的乡镇葡萄分会及10个农村专业葡萄协会,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产销信息服务,积极做好无公害葡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并初步建立起包装、保鲜、运销相配套的葡萄产后服务体系,覆盖福、厦、泉和“珠三角”、粤东地区的营销网点,去年还以精美小包装直接进入沃尔玛超市。
二十四载风雨兼程,至目前福安已形成4万多亩面积、5万多吨产量的葡萄种植规模,构筑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服务体系,2.5万户农民从事葡萄生产,15万人从中受益,去年产值达2.2亿元,成为了声名远扬的“南国葡萄之乡”。葡萄已成为福安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亿元产业蓄势升级
从零到亿,巨峰葡萄在福安山村乡野创造着奇迹。但随着周边区域、南方省市葡萄产业的迅猛发展,福安明显感到了市场危机。与此同时,巨峰葡萄占到当地种植比重的95%,品种结构单一,产业后劲不足,此前在该市西部乡镇就曾出现数十吨葡萄一度滞销的尴尬场面。再加上受南方雨水充沛、台风频繁等因素影响,亿元产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考验。
可喜的是,这一现状引起了福安各界的高度重视。科技助力、品种谋优,福安开始了破解产业难题、谋划产业升级的新征程。
避雨栽培技术,是福安近年引入的新兴栽培技术。搭起大棚,让葡萄住进“安居房”,大雨淋不着、骄阳灼不伤,不仅明显减少了葡萄病害的发生、蔓延,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且产出的无公害葡萄果质优良,每亩收入是露天栽培的两倍。至目前全市已发展避雨栽培1000亩,今年市财政还专门拿出120万元推广这项实用科技。
套袋技术的推广,则让葡萄穿上了防风、防病虫害的“靓衣裳”,还能减少农药残留,降低葡萄果实损失、损耗,增加了安全性。从无偿发放,到政府补贴,目前该市90%的葡萄园已使用套袋,在松罗乡更是有95%的葡萄园用上了专业套袋。
科技助力的同时,福安还在选育新、优品种上做足了文章。由该市葡萄协会、农业局与宁德市农科所联合投资建设30亩葡萄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引种、示范“夏黑”等欧美、欧亚葡萄新品种,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同时还引入两家葡萄酒及两家果汁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
业内人士坦言,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有着24年传奇经历的福安葡萄产业,必将抒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