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烽火岁月福安全民抗战纪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8-15 17:21:35
图片
图片

历史不能忘却。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福安抗战图片展,唤醒福安全民抗战历史记忆。


山城上空 回响怒吼

抗战烽火起芦沟,“七·七”事变彻底沸腾全民族抗日救亡的热潮。福安抗敌后援会以县民众教育馆为阵地,创办《新闻壁报》。通过在馆中工作的“左联作家”刘宗璜的关系,让郭文焕、阮伯淇、陈松青等到民教馆收听电台。他们坚持每天晚上收听、赶抄,大清早贴出《新闻壁报》。街头壁报及时报道抗战消息,给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福安山城以巨大的震撼。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在民众心中激起了满腔的仇恨怒火。继《新闻壁报》之后,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的进步师生创办了《安农号外》、穆阳的地方绅士开办《民教抗战周刊》,运用报刊、戏剧、歌曲、墙报等宣传方式,掀起了文化抗战热潮。

抗战期间沿海城镇经常受到日寇飞机的轰炸,不少学校因此内迁。福建省立三都初级中学及其附设师范班也先后迁到福安坂中和穆阳,省立三都初级中学后来与福安县立初中合并为联合中学,师范班后来升为福建省立福安师范学校。当时,这两所学校迅速转变为抗战宣传的前沿阵地,率领学生走出教室,以笔为枪,以画为弹,投身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战。为唤醒人民开展抗日救亡,全力支援抗战,在中共地下党的大力支持下,福安先后建立起以学校师生为主的数十支 “抗日晨呼队”。每天清晨,由男女青年和中小学生组成的晨呼队,在城区大街小巷游行,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等口号。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歌》《大刀进行曲》《救亡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救亡歌曲。“晨呼队”在呼唤,口号声、救亡歌声此起彼伏……

闽东特委翻印的《中国共产党共赴国难宣言》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震撼人心的怒吼,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抗日救亡的行动中来。民国时期,城邑吴厝坪操场是韩阳的地标性场所,许多群体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1937年10月,抗敌会在这里掀起一次抗日救亡宣传运动高潮。福安民众你一分、我一角,捐款十分踊跃,募捐款达2000余元,仅次于侨乡晋江县,为全省第二名。抗战期间,这里被称为“动员抗敌的宣讲台”“声讨日寇的控诉台”“点燃怒火的烽火台”,经常聚集万众,口号声、战歌声,壮怀激烈,气吞山河。“抗宣团”的怒吼,回荡在山城上空,不仅唤醒了民众的抗日意识,也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对全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

战生诗刊 擂响战鼓

抗日战争是由两条战线组成的,一为武装战线,一为文化战线。主战场当然是前者,然而文化战线的作用也不可小视,那就是以笔代枪,大声疾呼,鼓舞民众士气,振作民族精神。

抗战爆发后,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福安分会成立。“左联作家”刘宗璜出任秘书、宣传工作团团长,以民众教育馆为阵地主办《战鼓》三日刊,开辟的栏目有战局分析、专论时评、各方通讯、战时常识、杂感随笔、诗歌语录、地图漫画等,好像一面擂得咚咚响的大鼓,做好抗日宣传工作。“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想起苦战的将士多么忠勇,赴戎机。老妻卧路蹄,岁暮衣裳单,想起被难的同胞多么悲悯,摧心肝。我们后方多温暖,怎可袖手旁观。解衣罢,赠袍罢,集腋有何难。三军奋发万众欢腾,那怕他坚冰和积雪,一鼓还我旧河山。”抗敌会号召和组织各界民众团体及一切可能的力量,蓬勃开展动员壮丁应征入伍、发动民众募捐慰劳抗日出征将士、优待抗日军属等工作,并以出色的业绩成为福建省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

“儿女手中线,英雄身上衣”“拼将民族血,灌溉自由花”……抗日救亡宣传的浓厚氛围,极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信心。一些先进青年、知识女性也积极行动起来,深入福安各乡镇村庄进行抗日募捐、义卖、救护活动。福安抗敌后援会妇女救护班主任黄双惠,她将知识女性组织起来,参加“妇女抗日救亡工作队”,激励更多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啸云集》就是她在福安“抗敌后援会”工作期间,将心中的爱国情怀,写成一首首抗战诗篇的诗稿,为宣传闽东抗战贡献一份精神的力量。2014年,纪念闽东苏区创建80周年之际,黄双惠的女儿郭敉女士将诗集无偿捐赠给闽东革命纪念馆。目前,黄双惠与他的弟弟黄烽将军的近20件遗物一同收藏在闽东革命纪念馆的第四篇章的第一展区中,成为纪念馆馆藏文物中反映闽东抗战期间福安抗敌后援会的历史见证物。

红色文物:黄双惠诗稿《啸云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福安秋园诗社把诗歌与抗战相结合,以折枝体唱“战生”作精神武器,成为许多诗人共同的创作方向。从时光的散简为我们提供的线索来看,秋园诗社抗战诗词作品(含折枝)以“七七卢沟桥事件”为分界,事件前的诗词作品,大都是抒发个人情怀作品,而事件后,诗人们也以笔为枪投入战斗。秋园诗事活动在闽东有较大影响的是1938年“战生”第一唱折枝征诗赛,向福宁五县(霞浦、宁德、福安、福鼎、寿宁)广泛征集作品,各县计有一千多位诗人来诗两千多首,分二十四门捐取。其中,福安林尧人先生的诗作“全生谋切重裘辈,主战情殷短褐人” “半生已负心犹热,百战曾经胆未寒”被多门评为第一名;福安郭毓麟的“和战策岐须熟审,死生理一可齐观” “百战声威喧海外,一生情趣乐山中”及刘旭初的“髀生士有伤时感,舌战人多逆理争”亦是被推崇的佳作。

“不战除非身死日,舍身莫待亡国时” “一战不成还再战,此生未就卜他生”。秋园“战·生”爱国诗词,诞生于民族存亡的时刻,形成了“诗歌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特殊风格,留下一首首不凡的诗篇。“战生”第二唱折枝诗赛结束后,得奖诗作结集亦取名《战生诗刊》,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出版。时任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张天福题写书名,由该校安农报社发行,福安小小商店铅印排版印刷,入编闽东作者一百多人。其中有署名郭剑池的不少诗钟入录:“若生无用何殊死,惟战能存不恤危。得生枯草叨微润,堪战寒风羡晚芳。存生以道穷通好,寓战于农治乱宜。书生乱世真无用,农战清时始见功。心战位高多难日,祸生才小好功人。”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增强人们对抗战的认识和民族大义面前“逃责非丈夫”的士气。诗社出版小册子“希望里面慷概激昂的句子能够像‘义勇军进行曲’地给爱好诗的诗人永久地吟着” “希望作这诗的诗人能从用笔杆杀敌的精神生出用枪杆杀敌的勇气!”“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在这角落里替这次光荣伟大的民族抗战留个纪念。”(见诗刊吴航游通儒序文)它以宣传抗日救亡为核心,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鼓舞民众士气,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共赴国难 吹响军号

卢沟桥边的一声枪响,大敌当前,烽火连天,江山风雨飘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

 “全民团结,共赴国难”。抗战时期,福安的“城邑精神”就是这句冲锋号角与旗帜性的话语。福安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发挥了鼓动和“号角”的作用,甚至连出家的和尚、尼姑也随时准备奔赴抗日战场。福安佛教会专门组织青壮年僧侣30余人在城内湖山军训,由县政府教官教训,准备随时参加战地救护队。看破红尘的僧侣都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投身于滚滚红尘的抗战洪流中,更何况福安城乡的凡夫俗子。1937年10月,淞沪大战激烈,福安奉战区之命迅速征兵500名,不到3天,福安城乡就有600壮丁自动报名应征。500壮丁奔赴前线之日,福安召开欢送抗日出征将士大会,韩城万人空巷,母亲送儿、妻子送郎,送行队伍人山人海,欢送人群把城郊南门木桥挤得水泄不通。 

抗日救国吹响号角,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七·七”事变前,中共闽东特委就连续发布文告,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表明共赴国难、合作抗日的主张。1938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此后部队番号多有变更,但人们仍亲切地称之为“老六团”)。2月14日新四军六团1300多名健儿在叶飞团长和阮英平副团长的率领下,告别了闽东故土,踏上抗日的征程。这支来自闽东革命老根据地的英雄团队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的光荣传统,纵横驰骋于大江南北,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取得夜袭浒墅关车站、火烧上海虹桥机场、郭村保卫战、半塔集战斗、黄桥决战、车桥战役等重大胜利,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四军挺进敌后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从1938年至1945年,福安县一共征拔了12062人开赴前线。这些福安人民的优秀儿子,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忍心抛撇白发爹娘、娇妻爱子,不惜流血牺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战死沙场,个个都是英勇奋战的烈士。民国28年(1939年),福建省政府令:将福州城隍庙改为中山堂,各府县城隍庙改为忠烈祠。同时,福安与全省各地一样,奉令将各寺庙社坛所供“皇帝万岁”牌,改祀抗敌阵亡将士灵位。韩阳东门的宾贤宫、凤尾庵等寺庙,都立起了阵亡将士的灵位。抗战不光是国家层面的大历史,也是无数普通家庭和个人的家族史、个人史。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而英勇捐躯的英烈,将世世代代永远活在每一个福安人的心里。  



作者:郑望

编辑:宋诗莹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陈菁婧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