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天祥《长溪道中》诗踪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15-05-08 04:08:55
福安新闻网消息(郑望)潮风连地吼,江雨带天流。宫殿扃春仗,衣冠锁月游。伤心今北府,遗恨古东州。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
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洲。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
南宋末年文天祥所作的这两首题为《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的五言律诗,记叙了当时南宋江山风雨飘摇的境遇,抒写 “底用泣神州”的内心世界:1276年的春天,元军大兵压境,临安南宋王朝 “战、守、迁皆不及施”,岌岌可危。右丞相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使元营谈判。初至北营,文天祥首先诘问元军统帅伯颜是“欲以求国”,还是“欲毁其社稷”?直令“大酋不敢怒”。只是,弱国无外交,他被扣押后更“直前诟虏帅失信”,表示:“吾南宋状元宰相,但求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尽管文天祥不畏“舌在纵横击可汗”,怎奈大势已去。南宋小皇帝赵显却派祈请使到元营请降。伯颜以宋皇已降为由胁迫文天祥就范,他慷慨怒斥:“君降,臣不降!”文天祥在元营备受凌辱,但他想到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将以有为”,伺机逃脱元营。《指南录》(文天祥的一部诗集)详细记载了文天祥当时的境遇: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夜,乘着月晦夜黑,乘船“予自京口城中间道出江浒。”文天祥一行,在樵夫引导下,来到贾家庄。派樵夫进城,“顾马办干粮”,准备夜奔高邮。但是,他们尚未登程,南宋的“地分官五骑,咆哮而来,挥刀欲击人,凶焰甚于北”,进行敲诈勒索,文天祥只好以“金钱买命”。文天祥离开了贾家庄后向高邮进发,刚走了四十里,又迷失道路;等到天明时,又遇上大雾,“忽隐隐见北骑”,“避哨竹林中”,结果甚惨:随员中虏去一人,刀箭伤一人,马踏伤一人;引路人或逃跑,或被俘;马匹也没有了;文天祥本人虽未被发现,也弄得“仓皇匍匐不能行”。然后,取道泰州、海安、如皋而奔通州。通州守将杨师亮从谍报口中了解到文天祥并未降元,才把他接到城里,并为他料理衣服、饮食、舟楫后,终于到达永嘉。《指南录后序》记,“以小舟涉鲸波”,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到温州。在温州,文天祥闻知宋室二王(即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已到福州,写了一封呈表,派手下一个叫刘洙的人先往福州去。《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整整“留一月候命”,得到准许,动身南下。《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云:“四月八日至温州,闻端宗皇帝于福安(指福州)建大元帅府,公奉书劝进……景炎元年五月朔,福安登极,以观文殿学士侍讲(读)召赴行在。”
当时,温州至福州海、陆均有路相通。海路,王审知开凿;陆路,元丰三年置。文天祥是从海上,还是陆上去福州,尚待考证。然而,海、陆都经黄崎镇滩头渡。《三山志》卷五“地理类?驿铺”记载,由福州“北取温州路”经过十一驿,其中“双岩岭,五里至黄崎。黄崎镇滩头渡。”《闽书》31卷载:“福安百辟岩,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师于此。文天祥自镇江亡归,追至,则少帝已移入福州矣。故文天祥《长溪道中》诗有‘宫殿扃春仗,衣冠锁月游。伤心今北府,遗恨古东州’之句。” “潮风连地吼,江雨带天流”及“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州”,描摹的即是《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沿岸境景。北宋《元丰九域志》:“望,长溪。州东北五百四十五里。四乡,黄崎一镇,玉林一银场、一盐场。”志云:黄崎镇“置自唐之前,旧为税场,在三江口。东管长溪温麻港,西管宁德铜镜港,中管本镇甘棠港。宋熙宁中,以风涛难泊,商舟徙今所,设官监税。”黄崎入海口,古称古镇门,宽约2公里,两边高山岩石耸峙……“镇为州县要冲,海洋喉舌” ,素有 “瓯闽名区”、“古白洲” 名称。《长溪道中》“古东洲”是指“杭州”,还是 “古东瓯”,抑或闽东东海岸“古白洲”,有待稽考。清明前夕,黄崎俗谓“白龙囝回家祭墓”季节,文天祥入闽正当其时,风急雨骤是十分自然的。“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诗句,即指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护从年仅9岁的益王赵昰、4岁的广王赵昺,并赵昰之母杨淑妃,率军民三十万由海道来闽。
《宋史·文天祥传》云: “五月一日景炎帝登极,五月二十六至行都。”文天祥奔波抵达福州林浦宋帝行宫,“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士泪如雨。”(《至福安第六十二》)“二十六日授通议大夫、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福安宰相第六十三》写:“纷然丧乱际,反覆归圣朝。秉钧孰为偶,扶颠永萧条”;《福安府第二十九》云:“崔嵬扶桑日,阔会沧海潮。倾都看黄屋,此意竟萧条。”文天祥以国事皆决于陈宜中,固辞不拜,乃率军赴南剑(平)建同都督府,聚兵抗元,与蒙古人转战于闽、粤、赣三省。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受俘期间,拒绝劝降,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
有时,湮灭与不朽,只在转瞬之间。在南宋朝廷悲剧谢幕的尾声,文天祥用毕生的底气,为屈辱的南宋吼出惊世骇俗的休止符——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和慷慨,吟唱出他的《正气歌》。800多年后寻找《长溪道中》,当年文天祥的诗泊地已悄然隐入历史的长河;当年的黄崎镇滩头渡也早已在岁月风雨中渐行渐远。然而,每一首史诗,都可能充溢血泪的悲愤,让人在不经意间感极而泣。如今,我们通过“伤心今北朝,遗恨古东洲”这样的诗句,感受早已远去的南宋悲歌;通过“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这样的吟唱,感受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试想,如果文天祥也像宋朝君主、太皇太后、叛臣降官那样,在元世祖劝降面前屈膝称臣,那他就失去了百世流芳的核心价值,也就不可能以报国之大义情怀而英名垂青史 。
夜静吴歌咽,春深蜀血流。向来苏武节,今日子长游。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洲。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
南宋末年文天祥所作的这两首题为《长溪道中和张自山韵》的五言律诗,记叙了当时南宋江山风雨飘摇的境遇,抒写 “底用泣神州”的内心世界:1276年的春天,元军大兵压境,临安南宋王朝 “战、守、迁皆不及施”,岌岌可危。右丞相文天祥临危受命,出使元营谈判。初至北营,文天祥首先诘问元军统帅伯颜是“欲以求国”,还是“欲毁其社稷”?直令“大酋不敢怒”。只是,弱国无外交,他被扣押后更“直前诟虏帅失信”,表示:“吾南宋状元宰相,但求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尽管文天祥不畏“舌在纵横击可汗”,怎奈大势已去。南宋小皇帝赵显却派祈请使到元营请降。伯颜以宋皇已降为由胁迫文天祥就范,他慷慨怒斥:“君降,臣不降!”文天祥在元营备受凌辱,但他想到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将以有为”,伺机逃脱元营。《指南录》(文天祥的一部诗集)详细记载了文天祥当时的境遇: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夜,乘着月晦夜黑,乘船“予自京口城中间道出江浒。”文天祥一行,在樵夫引导下,来到贾家庄。派樵夫进城,“顾马办干粮”,准备夜奔高邮。但是,他们尚未登程,南宋的“地分官五骑,咆哮而来,挥刀欲击人,凶焰甚于北”,进行敲诈勒索,文天祥只好以“金钱买命”。文天祥离开了贾家庄后向高邮进发,刚走了四十里,又迷失道路;等到天明时,又遇上大雾,“忽隐隐见北骑”,“避哨竹林中”,结果甚惨:随员中虏去一人,刀箭伤一人,马踏伤一人;引路人或逃跑,或被俘;马匹也没有了;文天祥本人虽未被发现,也弄得“仓皇匍匐不能行”。然后,取道泰州、海安、如皋而奔通州。通州守将杨师亮从谍报口中了解到文天祥并未降元,才把他接到城里,并为他料理衣服、饮食、舟楫后,终于到达永嘉。《指南录后序》记,“以小舟涉鲸波”,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到温州。在温州,文天祥闻知宋室二王(即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已到福州,写了一封呈表,派手下一个叫刘洙的人先往福州去。《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整整“留一月候命”,得到准许,动身南下。《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云:“四月八日至温州,闻端宗皇帝于福安(指福州)建大元帅府,公奉书劝进……景炎元年五月朔,福安登极,以观文殿学士侍讲(读)召赴行在。”
当时,温州至福州海、陆均有路相通。海路,王审知开凿;陆路,元丰三年置。文天祥是从海上,还是陆上去福州,尚待考证。然而,海、陆都经黄崎镇滩头渡。《三山志》卷五“地理类?驿铺”记载,由福州“北取温州路”经过十一驿,其中“双岩岭,五里至黄崎。黄崎镇滩头渡。”《闽书》31卷载:“福安百辟岩,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师于此。文天祥自镇江亡归,追至,则少帝已移入福州矣。故文天祥《长溪道中》诗有‘宫殿扃春仗,衣冠锁月游。伤心今北府,遗恨古东州’之句。” “潮风连地吼,江雨带天流”及“海角云为岸,江心石作州”,描摹的即是《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沿岸境景。北宋《元丰九域志》:“望,长溪。州东北五百四十五里。四乡,黄崎一镇,玉林一银场、一盐场。”志云:黄崎镇“置自唐之前,旧为税场,在三江口。东管长溪温麻港,西管宁德铜镜港,中管本镇甘棠港。宋熙宁中,以风涛难泊,商舟徙今所,设官监税。”黄崎入海口,古称古镇门,宽约2公里,两边高山岩石耸峙……“镇为州县要冲,海洋喉舌” ,素有 “瓯闽名区”、“古白洲” 名称。《长溪道中》“古东洲”是指“杭州”,还是 “古东瓯”,抑或闽东东海岸“古白洲”,有待稽考。清明前夕,黄崎俗谓“白龙囝回家祭墓”季节,文天祥入闽正当其时,风急雨骤是十分自然的。“王气如川至,龙兴海上州”诗句,即指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护从年仅9岁的益王赵昰、4岁的广王赵昺,并赵昰之母杨淑妃,率军民三十万由海道来闽。
《宋史·文天祥传》云: “五月一日景炎帝登极,五月二十六至行都。”文天祥奔波抵达福州林浦宋帝行宫,“握节汉臣回,麻鞋见天子。感激动四极,壮士泪如雨。”(《至福安第六十二》)“二十六日授通议大夫、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福安宰相第六十三》写:“纷然丧乱际,反覆归圣朝。秉钧孰为偶,扶颠永萧条”;《福安府第二十九》云:“崔嵬扶桑日,阔会沧海潮。倾都看黄屋,此意竟萧条。”文天祥以国事皆决于陈宜中,固辞不拜,乃率军赴南剑(平)建同都督府,聚兵抗元,与蒙古人转战于闽、粤、赣三省。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受俘期间,拒绝劝降,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慷慨就义,终年48岁。
有时,湮灭与不朽,只在转瞬之间。在南宋朝廷悲剧谢幕的尾声,文天祥用毕生的底气,为屈辱的南宋吼出惊世骇俗的休止符——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拗和慷慨,吟唱出他的《正气歌》。800多年后寻找《长溪道中》,当年文天祥的诗泊地已悄然隐入历史的长河;当年的黄崎镇滩头渡也早已在岁月风雨中渐行渐远。然而,每一首史诗,都可能充溢血泪的悲愤,让人在不经意间感极而泣。如今,我们通过“伤心今北朝,遗恨古东洲”这样的诗句,感受早已远去的南宋悲歌;通过“丈夫竟何事,底用泣神州!”这样的吟唱,感受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试想,如果文天祥也像宋朝君主、太皇太后、叛臣降官那样,在元世祖劝降面前屈膝称臣,那他就失去了百世流芳的核心价值,也就不可能以报国之大义情怀而英名垂青史 。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