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燕坑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8:09:04

    福安新闻网消息(郑望)“滴答、滴答, 水花飞雾。流泉甘露一样清纯,滋养畲族柔韧风骨。筚路蓝缕,刀耕火种,千百年走过坎坎坷坷,心中渴望不曾干涸。贫困已经辛苦滴水穿石,且听山哈歌唱幸福。” 曾一度被称为我国东部沿海“黄金断裂带”的闽东,是典型的“老、少、边、岛、贫”地区,福建23个省级贫困县中闽东占了6个,中国扶贫事业就发轫于闽东。1984年,《人民日报》发表一封《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来信,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反贫困事业由此在全国推开。期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造福工程,并倡导“弱鸟先飞” 、“滴水穿石”精神,矢志改天换地,奋力摆脱贫困,为闽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闽东持续开创了产业扶贫、挂钩扶贫、科技扶贫、小额信贷扶贫等模式,谱就了一曲曲壮歌。

    从闽东穆云畲族乡政府所在地驱车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盘山而上约18公里,一座由竹子构筑的牌门映入眼帘。牌门两侧是一副藏头对联:“燕舞畲村万仞葡萄滋味馥,坑存宝树千年红豆底蕴深”,顶部横批“燕坑畲村欢迎您”。

    进入牌门,是一条长500米的葡萄架长廊,凌空搭架延伸至村口。一到村口,就能闻到花木身上逸出的淡淡的幽香和黑土地上散发出的纯纯的泥香。村口小公园、山间休闲亭、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文娱休闲设施齐备。热情的村干部邀我们一起在村口新建起的“畲家文化广场”上走走。每逢农闲时节,尤其是农历“三月三”,村民们聚集在广场上对唱畲歌,广场上的篮球场、户外运动健身器材等成为村里男女老少休闲锻炼的好场所。站在旧校舍改建的村民服务中心前,村支书雷六弟介绍道,“村里的地质灾害点搬迁造福工程‘莲花新村’已建成,村内18户79名村民搬入新村居住。”燕坑畲村,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落到让人眼前一亮 “美丽乡村”的变迁,是闽东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缩影。
  
    路是脚的梦想
  
  燕坑村地处白云山麓,海拔500多米,是一个165户646人的纯畲族行政村,下辖燕窝、险坑、长坝埞等3个自然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制约,几年前,这里还曾是个“二多二少二差二无”的穷畲村,地质灾害点多、平坦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致富门路少,卫生条件差、文化生活差,无村委楼、无村财收入。自然村坐落于偏远地带,村和村之间的简易路坑坑洼洼,不仅雨天不能走,就是晴天也难行。村民去镇上赶集,通常都是天蒙蒙亮出发,回来时已是披星戴月。村路是燕坑发展的瓶颈,已成为呼声最高的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改变山沟沟里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现状,宁德市委办和挂钩帮扶单位挂点燕坑村扶贫以来,投入帮扶资金150多万元,完成了燕窝、险坑自然村2743米的村道硬化;打通了从燕坑中心村到长坝埞自然村2公里的机耕路,一改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迫情形。

  从过去交通不便到今天水泥路直通庄户,现代化的进程将燕坑的山水,并列到了时代的同一条轨道线上。如今的白云深山,每一道山涧、每一片树林和它的每一个村落,都与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致富有了门路,燕坑从此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挑背扛的苦日子。
   
    弱鸟更应先飞
  
  实现 “村村通”后,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燕坑村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业既有大有可为的空间,也面临着发展中的烦恼。2011年起,燕坑被列为第三轮宁德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市委书记廖小军亲自挂点该村。廖书记三赴燕坑,与村民促膝长谈,同吃、同住同劳动,调研、指导、推进扶贫挂钩工作。挂钩单位大力扶持茶业、林业、畜牧业发展:垦覆荒地60亩,新增林竹面积300亩,改造低产茶园100亩,发动群众种植小种花生80亩,重点扶持种粮、种茶大户和鸡、鸭、鹅、羊养殖户共10户。

  恪守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想到廖书记扶村的情景,担任燕坑村村支书已15年的雷六弟乐呵呵地指着一片绿油油的马铃薯说:“那一片是我们和廖书记一起种的。这是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具有早熟、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村里目前试种约5亩,如果收成好,明年要大面积栽种。虽然目前和一些富裕村比起来,我们村还有很大差距,但就像这蓬勃生长的马铃薯一样,村民们已看到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要让“弱鸟”先飞,归根到底,靠的还是人。经济能人、致富能手、党员等“领头雁”,示范带动村民扶贫开发,增强燕坑发展的“造血功能” 。当村里决定优化茶产业结构,引入高优茶叶品后,党员种茶能手雷周生当仁不让,率先引种金牡丹、金观音等新品种,提升村民们生产积极性。目前,村里金观音、金牡丹等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0亩、20余万株,迎来大规模采摘。雷周生还办起茶叶初加工厂,每年消化村里近四分之一的茶叶,茶农们喜上眉梢。燕坑村里像雷周生这样的创业致富“领头雁”不止一人。目前,该村已培养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6人。他们以农村为舞台,活跃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各个领域,为燕坑村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新产业,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农村发展生产,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走上宽广致富路。

  闲田变热土,林下“淘金”忙。发展林下经济,是燕坑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一项举措。国庆前夕,6000多只生态鸡相继在燕坑山林间落户。振翅引吭、觅食撒欢,昔日寂静的山岗生机尽显。走下田头,水蜜桃、猕猴桃、金银花、太子参等特色农业欣欣向荣;漫步林间,林下经济风生水起……

   “咬住青山不放松,做足做好山文章”。 2月,省茶科所为燕坑村提供了18万株金牡丹、金观音茶苗,村里正逐步改造低产茶园100亩,垦复抛荒旱地80亩,新增小钟花生50亩,完成植树造林320亩。与此同时,结合白云山旅游资源开发,该村沿公路架设的500米刺葡萄长廊已准备就绪,不久的将来,不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而且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
   
    滴水才可穿石
   
   宽敞舒畅,这是燕坑莲花新村里兰木梅的新家新生活。

  她原本的家是一幢老旧的土坯房,她一家与叔公一家共两户9口人居住。由于地处村里的地质灾害点,每逢暴雨天,两家人便提心吊胆。曾有两次山体滑坡,泥石流哗哗直往屋里灌,惊得大家一身冷汗。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里实施造福工程,莲花新村拔地而起,兰木梅去年喜迁新居。占地面积80平方米,两层半、七个房间。雪白的墙壁、水晶灯、白色大理石地板,厨房里大冰箱、新式厨具一应俱全。“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住上这样的大房子,晚上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兰木梅笑得合不拢嘴。

  新家崛起,村里的基础设施紧跟上。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燕坑村始终坚持把改变农村面貌的着力点放在民生工程建设上。投入20万元,解决燕坑主村400多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建立垃圾池2个,健全垃圾清运和处理机制……一桩桩、一件件道出来的都是惠及村民的实事。近3年来,燕坑村先后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20多个扶贫开发项目,投资近500万元,改旧貌展新颜村。徜徉福安市穆云乡燕坑村,新村新景直映眼帘:贯通村内的水泥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口,错落有致的农家新院容村貌焕然一新……燕坑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四美”来形容,那就是“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

  “滴答、滴答,奇妙音符。浪迹微小涓涓从容,掷地有声穿越时空。滴下光阴,落到实处” 。改变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需要持之以恒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多年前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提出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力求先行”的闽东精神,一直激励闽东人民积累正能量,实干兴邦建设美丽的家园。在闽东山水间幸福“转身”后的燕坑人,正以“滴水穿石”的脚踏实地精神谋划长远,以“弱鸟先飞”的自省姿态追求跨越。滴水穿石扶贫路,合力催开幸福花。燕坑将进一步发展好水蜜桃、刺葡萄等特色农业生产,并依托白云山风景区,建设燕坑高山生态畲乡特色旅游点,把燕坑“美丽乡村”的蓝图一绘到底。今昔巨变,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畲村喷薄而出。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