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茶的兴与衰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26日来源:今日福安网站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今日福安网站发布时间:2008-02-26 00:50:21
    国家兴,茶叶兴;国家败,茶叶败。“坦洋工夫”的命运,总是伴随着国运的兴衰而兴衰。茶市犹如波浪,时落时涨,跌宕起伏。
    清末,帝国主义入侵,在经济上实行垄断和掠夺;国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红灯照、小刀会蜂起,社会动荡不安,一定程度影响了“坦洋工夫”的发展。与此同时,洋商看见茶叶贸易利润丰厚,就在福州竞设洋行,雇“牙伢”进山收购茶叶,操纵市价。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国人决定在印度引种中国的茶树,遣派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带去2万株小茶树和大约1.7万粒茶种,并带走8个中国茶叶工人和茶农。1880年以后,英殖民地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的茶叶开始取代中国的茶叶登上贸易舞台。到1890年,印度茶叶占据了英国国内市场的90%,中国在这场贸易战和商业间谍战中完全落败,成为彻底的看客。其中受害最甚的莫过于福建省红茶主产地之一的坦洋工夫茶产区。大面积茶园因采制粗放而抛荒,许多茶商因亏本收盘。不过,茶叶毕竟在福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积累,福安的茶农和茶商,凭借着制作工艺的独特性和品种的多样性,凭借三都澳开埠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市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1912年经三都澳外销的绿茶有5.26万担,红茶5.06万担;到1915年红茶外销量达到7.24万担。”(《福建文史资料》第十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又一次更加残酷地打破了坦洋人构建“著名茶都”的梦想。战争使茶叶出口严重受阻,茶叶一度陷入低谷。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茶叶市场重新复苏,坦洋工夫茶第三次崛起,再度飘洋过海。当时日本、印度、锡兰等国虽然也产茶,但是无论品质还是风味都无法与中国红茶相媲美。日本奸商为了达到以日本茶取代中国茶的目的,不择手段派人潜入闽东茶区,将茶农赤脚揉捻茶、茶农小孩流鼻涕、小便等情景拍成照片,在国际市场上造势播传,大肆中伤污蔑中国红茶。可是,欧洲人经过检验,反而进一步确认了中国红茶的优良品质,日本人的阴谋不能得逞。面对国际茶叶市场日益加重的排挤,福安茶人着力开发国内茶叶市场。民国初期,福安所产茶叶主要有洋庄红茶、京庄绿茶和苏庄粗红茶。京庄绿茶初制成毛茶之后,由茶商合资组建的“福寿轮船公司”的轮船直接运抵福州,再窨花精制成花茶;苏庄粗红茶先运苏州,再转运华北、蒙古、西藏等地。直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福安每年有“绿茶、白茶、茅茶、白尾茶、乌龙茶销行苏州、温州、福州等地,统计十万挑。”(《福建文史资料》第十辑第177页)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福建省政府的统计:“福安茶地面积达6万亩,占全省茶地面积的10.3%;茶叶产量达5.1万担,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1.7%,居全省首位。”
    民国廿三年以后的战乱,使坦洋茶业从兴盛的顶峰跌落下来。自从日冠侵占东南亚各国,海运不通,茶叶滞销,粮价飞扬,茶农被生活所迫,不得不砍茶种粮,坦洋茶风徒遭中落。红茶产量由从前10万箱降至4万余箱,绿茶由5万件降至4万件,生产每况愈下,逐渐衰落。茶叶没人买,茶园无人管。坦洋村户口逃离一半多。茶街消失了,茶树挖了,桂林砍了,桥被大水冲走了。正如民谣所唱:“茶叶没路走,茶农挖茶头;茶败坦洋败,两街凉溜溜;一路凄泪流,茶行变坟丘。”
    当时,“坦洋工夫”茶产量锐减,战后亦未能得到恢复,濒于绝境。据国民党第三战区政治部调查记录“……福安只有茶户200户,茶农900人……”同一时期发行的《福安茶叶茶号》一书亦云:坦洋茶号仅剩11家。
    千古兴衰多少事,成败得失自有因。纵观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致使“坦洋工夫”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一是接连不断的战争;二是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加重税赋。清政府见茶业有利可图,便重课厘金。黄崎海口原本设有海关,咸丰末年又加设了厘金局。“同治五年(1866年),在坦洋专设茶税局,由省委员督办,由是福安茶类课税独辟一门矣。”(陈鸣銮《福安茶业》)民国初,先是废除厘金改为茶税,到民国五年(1914年)又恢复厘金,茶厘每百斤境内税 1.69两,出口税1.19两。民国十七年(1925年),裁厘金设税课,对往来茶叶予以征税,税银改用大洋(银元)。绿茶、毛茶每百斤征2元;红茶、白茶征1.7元;民国二十年,茶叶出口税率提增到7.5%,最高年份达10%。这一时期茶叶除关税、特种营业税外,各产区还有种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茶栈、洋商也从中高利盘剥,茶农“自芟草施肥、采摘、焙制至成茶,每担成本至少20余元,而每担茶最低时跌到18一10元不等,故废弃茶园或改植他品”。(摘自《坦洋工夫茶话》)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