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四化”措施 打通服务类社会救助“最后一米”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3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3-09-23 19:31:16

采取“四化”措施

打通服务类社会救助“最后一米”



宁德福安市现有低保对象16106人,低保覆盖率2.38%,特困人员3635人,低保边缘人口2452人。


为提高救助管理和服务效率,更加直接有效地回应民生需求,2022年开始,福安市先后投入1017.8万元,购买各类第三方专业服务,在发放保障金的基础上,针对低保、特困、老龄、孤幼等救助对象,由社会组织提供部分公共服务,以“物质+服务”的模式延伸救助链条,采取“四化”措施,打通服务类社会救助“最后一米”,大幅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资金分配精细化。福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类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将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资金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共投入887.8万元资金,“打包预算、分项实施”。其中:投入550万元购买“福安市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项目”,为低保特困老人提供居家照料服务,累计服务对象18.4万人次;投入66.8万元购买“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促进完善孤弃儿童、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提升精准关爱服务能力,累计服务4300多人次;投入245万元为重度失能的肢体、智力、精神残疾低保对象购买照护服务,累计服务720人次;投入26万元为特困人员购买团体人身医疗保险。财政资金的有力保障,充分发挥了导引作用,提高了关爱帮扶服务效能。


管理分级网格化。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分布广、数量大的特点,民政部门采取“片区—乡镇(街道)—村居”的“分级网格化”划分方式,将全市分为中心城区、南区和北区三个“一级网格”,各乡镇(街道)为“二级网格”,每3—8个行政村为“三级网格”,由承接社会服务救助项目的社工志愿者们担任网格员开展具体服务,目前已建立困难群众台账9300份。通过网格协作,建立起“依程序申请”与“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相结合的救助服务新机制,精准服务网格内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救助分类个性化。针对高龄老人、精神障碍、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差异及需求,形成更具有针对性的帮扶需求清单,给予个性化服务;建立福安市民政救助数字平台,对对象信息、帮扶需求、帮扶措施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救助需求多维评估、救助供给有效匹配;配套开发手机微信小程序“‘韩’你来”,有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可直接通过手机发出求助申请,求助申请汇总到社工中心后24小时内给予反馈,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打通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的高效通道。


2022年至今,通过社工和志愿者们累计上门探访救助城乡低保、特困人员64600人次,开展心理疏导关怀、助餐助残、送医陪护等个案服务900人次、健康体检69420人次、链接资源等其他服务39360人次,共实施内容多元化服务109680人次,努力满足救助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救助审定标准化。民政部门梳理、归纳上级相关政策,打包给全市22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形成“六查六看六落实”的“666操作规程”,即:一查辖区重病重残低保特困对象生活状况,看是否存在护理不到位,看病无人照护的现象,落实集中照护制度;二查脱贫户(原建档立卡户)生活状况,看是否存在符合救助条件未纳保现象,落实精准救助制度;三查辖区内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件、患重病等造成生活陷入困难的家庭,看是否给予临时救助,落实救助制度;四查辖区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监测人员等困难群体,看是否申请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救助,是否存在漏保现象,落实应保尽保;五查辖区低保亲属备案情况,看是否存在应备案未备案现象,落实亲属备案制度;六查系统信息管理情况,看特困人员基本情况、供养服务协议、需求评估等信息是否在社会救助平台进行入档管理,低保对象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信息是否及时更新等,落实信息智慧管理制度。



“666操作规程”简单易记,标准规范,对服务对象“精准画像”,让乡镇(街道)民政办工作人员、社工、村级社会救助工作人员能明白、会落实,最大限度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兜准兜好。


下一步,福安市将继续把社会组织、社工作为党委、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加大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力度和投入,推动专业社工机构参与救助进程,不断健全物资救助与照料服务、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模式,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促使新时代的社会救助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记者:雷津慧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