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口的早点摊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7:24:33
福安新闻网(卢腾)我家通往大街的巷口,形似喇叭状,左右两侧宽绰的地带,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两个早点摊。每天清晨,这里热气蒸蒸,人声嚷嚷。光顾早点摊的人们,来去匆匆,一天快节奏的生活在此拉开了序幕。 左侧是个醪糟摊,摊上筒锅里的醪糟沸滚滚。向四周飘散着甜醇醇的酒香;另一旁的蒸锅上,高高地叠着三层笼屉,袅袅的蒸气裹着诱人的包香。 今早,一位黑壮壮的汉子,骑着自行车最先驰到摊前,喊:“来碗甜糟,泡个蛋!” 醪糟,镇上人称其甜糟或酒娘糟。平时,男女老少都爱喝上一、二口,起早做工的人更喜喝。他们说,冬日早上喝了,暖身活血,夏天清晨喝了,爽口生津;要是再泡个蛋,还会滋补身子。 这摊点,原本是夫妻档,现在是婆媳俩在经营。听喊声,年轻的女摊主,立即泡碗黄橙橙的甜糟蛋花汤递上前,关切地问:“哟,大哥,今天出工早,上哪个工地干活?” 汉子应:“到拆迁户的安置地灌水泥地梁,要赶工期,人家等着搬新居呀!”他又要了二个馒头,边啃边说:“咱干重粗活的人,早上要吃饱实,干活才有劲头!”汉子没坐下吃,站着啃完馒头,端起碗,咕噜噜喝干甜糟蛋花汤,付了钱就蹬车走了。 接着,一位身背电工袋的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来到摊旁,他站在摊前瞧了一下,诧异地问年轻的女摊主:“咦,我几天没来,你的那位大哥伙计上哪儿了,怎么换上大婶来当帮手了?” 年轻的女摊主笑微微地应:“现在茶叶行情好,村里发展新茶园,他回村种茶了。孩子在镇上念书,我没回去,我婆婆就来帮我了。” 年轻人打趣道:“哈,你们家人真勤,山里山外的钱都挣!”摊里的大婶笑答:“是呀!现在的世道好,只要肯花气力,都会挣上钱,过上好日子。” 年轻人是这摊的老主顾,不用他说,年轻的女摊主就照例给他舀了碗甜糟汤,装上二个肉包送上,便问:“这几天,你上哪儿发财去?” 年轻人笑咧咧地应说“到临近村的一座新房布线路,现在农村人建新房都讲究装修,电路也兴走暗线,布暗线可累呀!”年轻人也没有坐下吃,站着边聊边喝甜糟汤,喝完汤,他将肉包子装上食品袋带走了。嘿,大家都忙…… 右侧的稀粥摊,是个夫妻档。丈夫的左腿有些跛,刚才坐在一口大铝锅旁,不停地搅勺煮粥;妻子围着一张张小桌子转,动作麻利地给客人们端粥送小菜。 此时,这摊上的客人,大都是背着书包的孩子和大伯大婶们。一看,就知道,这是老人们送孙子们上学吃早餐的情景。孩子们坐在小桌旁,有的喊要吃咸蛋,有的叫要吃肉松,有的嚷要吃豆腐、榨菜……叽叽喳渣的,好热闹啊! 女摊主忙活了一阵后,见到一位大婶正坐在边角桌旁,给小孙女喂粥,她走近大婶身边,脸显难色,轻声说:“婶子,我很想歇摊几天,见天天都有这么多孩子来,欢欢喜喜地吃稀饭,又不敢停摊了!” 大婶停下手中的小勺,抬头急问:“为啥事要停摊?” 女摊主“唉”了声,应:“春头天十八变,这几天,我老公那条受伤的腿,又痛的厉害了,他有些撑不住!” 大婶是社区里的干部,了解她家的情况。这夫妇俩,原是外乡来到镇上工厂打工,暂住这条街上。前年的一天,她老公骑摩托车去上班,途中出了车祸,伤了单边腿,不能再打工了。社区里的干部,将她家当作本地居民一样关心,就安排她夫妻俩在这巷口摆粥摊,既解决她家的困难,又方便群众生活。 大婶皱皱眉头,沉思片刻,就爽快地说:“没事,你老公先歇几天,明天,我叫几位老姐妹来帮你煮粥,粥摊不要停业!” 旁边一位大婶听了,忙接过话说:“是呀,这粥不能停煮呀!我儿媳在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家里,天天夜里打电话回来吩咐,早上要让孩子吃稀饭,你说,这一小碗粥咋煮?又哪有这大锅粥香!要不,明天我先来帮你煮粥。”经这两位老婶子的劝慰,女摊主脸上的愁云散去了…… 你看,这左右两摊点中的人们,交谈得多亲热,多真情呀!
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