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十届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徐希景在我市图书馆开展了题为《镜头里的美学思辨专题——从国展作品看风景摄影创作趋势》的摄影讲座。本次讲座由福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宁德市摄影家协会、福安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徐希景首先以五组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桂林山水作品为例,梳理了风景摄影从早期追求唯美与诗意,到21世纪后景观摄影逐渐兴起,再到近年来中华美学精神回归的演变脉络,由此直观呈现了近二三十年来摄影创作方式与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随后,他结合自身参与国展初评与终评的经历,介绍了国展的评选机制,并围绕第26届至第30届国展中的风景与景观类作品展开分析,探讨了哪些风景题材适合投稿记录类摄影,以及传统唯美画意的沙龙风格在艺术类摄影中的定位。
徐希景表示,风景摄影创作应紧扣新时代的发展脉搏,关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代城市景观、文旅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新业态,注重捕捉时代的表情。在农业农村题材方面,应展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城乡融合发展趋势、青年返乡创业以及城市新风尚进入乡村等积极变化。只有创作出兼具时代热度、生活温度、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的作品,才更有可能在高级别的摄影展览和比赛中脱颖而出。
徐希景还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风景摄影的创作趋势,归纳出在近五届国展中频繁出现的几种新表现手法,包括“新山水”风格、极简构图、抽象图案、低饱和度与反色相处理、并置与置景手法、创意风景、景观摄影以及传统工艺的复兴等,鼓励摄影爱好者积极学习新的创作语言,拓展作品的表达维度。他还特别对“景观摄影”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这类作品以客观、冷静的视角再现现实中的“景观”,借助摄影媒介探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将社会文化批评融入影像表达,从而引发公众对全球化、消费社会、生存环境等公共议题的思考。
记者:雷津慧 李广
编辑:宋诗莹
复审:王雯秋
终审:林 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