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英平》电视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2:24:54
福安新闻网(郑望) 《百年英平》(上集) “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王牌部队第20 集团军享有的盛誉。这支毛主席亲切称为"叶纵"、陈毅元帅称为"良团"的队伍,前身即闽东红军独立师和新四军老六团。关于20军的创始人叶飞上将的事迹早已闻名遐迩,但他的亲密战友、时任六团副团长兼政治处主任阮英平的革命经历却鲜为人知。在纪念阮英平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忆阮英平投身革命的戎马生涯和战斗轨迹。(画面)烈士陵园、纪念碑、塑像: 闽东革命烈士陵园。“闽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台柱形基座四围,镌刻着曾经在闽东战斗过的革命家邓子恢、张鼎丞、陶铸、粟裕、叶飞、范式人、曾志的题词,像在复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段悲壮的历史。纪念碑北面花丛中的革命烈士墓,安葬放着285位烈士的忠骸。八角纪念亭右侧矗立一尊铜像,那就是闽东革命先驱阮英平烈士的塑像。(字幕)塑像下方铭刻着碑文: 阮英平,1913年9月24日生于福安市下白石顶头村,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安德边县委书记、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员、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委员、安德独立营政委、中共闽东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周敦中心县委书记和游击区办事处主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委员、闽东军分区司令、闽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与叶飞、范式人一起领导了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副团长、政治部主任。后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回新四军军部任政治协理员。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一旅二团政治委员、一旅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政治委员。参加苏中历次反“扫荡”、浙西新登、天目山战役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1947年奉命赴福建领导游击战争,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军事部长兼中共闽东特委书记。1948年2月3日,在前往福州向省委汇报工作途中牺牲于宁德县洋中北洋炭山。 福建省国防科工办立 片名:百年英平 公元1913年9月24日,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在闽东白马江畔顶头村一处简陋的农舍。按照当地风俗,孩子的父亲阮兴文给儿子起了个卑微的乳名叫“兰茄”。阮英平是他参加革命后为自己起的名字。 阮英平出生时,已是辛亥革命的第三年。虽废除了衙门,但土豪劣绅的盘剥依然残酷。阮英平一家世代务农,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却地无一陇、田无一寸,只靠租种本村地主的地养家糊口。在英平七八岁时,父亲积劳成疾。为了治病,家里能变卖的东西几乎全变卖光了,还欠了一大堆的债。丧父后,英平在顶头 “一团斋”糕点铺当学徒工。 阮英平初出茅庐,便爱替穷人打抱不平。一旦遇上地主豢养的狗腿子和地痞无赖欺压百姓的事,就挺身而出指斥他们“狗仗人势”、“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因此,英平年纪不大,却在家乡有了一个“雷公”的绰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 “少年雷公”阮英平与乡间伙伴结为“十八义兄弟”,成为福安下南区一位“仗义行侠”。 闽东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与福州毗邻,北与浙江接壤,西靠闽北山区,东与台湾隔海相望。早在1924年,在“五四”运动浪潮推动下,闽东一大批在外求学的进步学生纷纷返回故乡传播马列主义,并于1926年创立了党组织。1927年,党先后派邓子恢、陶铸等同志到闽东指导工作。1931年,阮英平在赛岐“旭记”茶行结识了隐蔽在那里当木匠的共产党员陈洪妹,走上革命道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闽东大地“五抗”(抗租、抗捐、抗粮、抗债、抗粮)斗争风起云涌。中共福州市委派出江平、叶飞、曾志、任铁峰等同志来福安推动革命发展。年轻的叶飞一到闽东,就投入武装斗争。翌年5月叶飞、颜阿兰率工农自卫队组织“霍童暴动”,创建了闽东工农游击第3支队。同样年轻的阮英平在叶飞的鼓励下,不畏艰险活动出色,赢得了这一带群众的信任。1933年10月23日,阮英平参加了曾志、任铁峰等领导的“甘棠暴动”,勇当一名 “刀锋战士”。福州中心市委特派员叶飞在主持庆祝大会时,任命阮英平为南区苏维埃政府的军事委员。年底,福安中心县委决定在福安、宁德毗邻地区建立安德县委,阮英平任县委书记。[1] [2] [3] [4] [5] [6] 下一页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