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星”风采 | 李丽林:科技育苗 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1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4-02-01 20:44:41


宁德市天湖人才、科技特派员、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李丽林,在服务坂中坑下村期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国内先进的工厂化育苗技术融入当地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致力打造区域性种苗基地,为坑下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依山傍水、毗邻市区的坑下村,是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村、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蔬菜基地”。近年来,该村立足特色蔬菜种植,从苗种选育、设施农业建设等多方面发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2022年,作为宁德天湖人才引进我市的李丽林由于在沈阳农业大学读博期间主攻的是蔬菜苗期生理研究,市委人才办立即根据坑下村的产业发展需求牵线搭桥对接李丽林驻点坑下村。



宁德市天湖人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 李丽林:我是应用型研究,就是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得去田间地头才能转化。在这个坑下村走了一圈,感觉特别的亲切。因为我小时候是在村里长大的,特别喜欢乡村的这种感觉,尤其看到那一大片大棚的时候,就感觉有希望,也许能做点什么。


为摸清坑下村蔬菜产业的底子,一到村里,李丽林就扑进田间地头,了解菜农们的想法和需求。她发现,虽然坑下村蔬菜种得好,但是在育苗上一直沿用传统方式,不仅难以保证成活率,而且成本高、风险大。



宁德市天湖人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 李丽林:传统的育苗方式不太好管理,一个是长势不均匀,大的大,小的小,还有一个就是不能一次成苗,它得经过两次到三次的移栽才能成,在这过程中会影响苗正常的生长发育。另一方面这样成才的苗走向于老化,它会早熟,开花比较早,结果比较早,使开花结果的整个生育期缩短了,会早衰,导致减产。


为帮助坑下村菜农提高育苗水平,李丽林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省内外12家研究所与企业,利用半年多时间设计出一套节本高效的工厂化育苗大棚方案,并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将项目付诸实施。



宁德市天湖人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 李丽林:这个大棚的设计它不是最高端的,但又是最实用的。在我接触和理解的范围之内,觉得这是成本最低又能达到效果的最好的育苗厂棚设计。我在学校的棚子里做了实验,育的苗它的壮苗指标也能达到,把苗分发下去让他们试种反馈都挺好的。



经过四个月的建设,眼下坑下村集约化育苗中心已完成机器安装调试。这个看似普通的大棚,却蕴含着众多现代农业技术,能实时监测和调节大棚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数据,利用手机App开关大棚的风口和遮阳网的自然通风系统,让村民群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宁德市天湖人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 李丽林:用我们工厂化育苗的方式生长出来的苗,它的生长期比较短,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口,增加产量。育出来的苗相对于传统育苗来讲,肯定是很壮的,它的根系非常发达,活力强,后劲也比较大,产量高。


在担任坑下村科技特派员期间,李丽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中,不仅住到了村里,融入村民群众的生活,即使在怀孕期间和产后也不忘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教研室主任、省科特派员坑下村团队负责人 施满容:她还专门在村里面住了一个学期,白天来学校上课,课上完又回到坑下村,就是为了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与老百姓相处,深入了解老百姓种植情况。寒假期间她自费自驾和她先生一起去考察,远到东北、北京、江苏,近到厦门百利企业都去考察了。从他们那取经,结合她在坑下蹲点一个学期的经验,将当地的气候综合起来又改进了她的设计方案使大棚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她二胎分娩休息还不到三个月又奔波到坑下,每天都要去,不去她就放心不下。



坂中乡坑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书:李博士来了一年多,我村的蔬菜方面变化非常大,菜果有什么技术方面指导都是叫李博士来帮忙,而且这育苗厂都是按李博士新的科技来指导,很多菜农都非常认可李博士,村民种菜也积极起来,菜的品质也非常好。


发展种苗中心不仅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新的一年,李丽林计划依托智能化大棚育苗改良蔬菜品种,打造“坑下村”种苗品牌,吸引全省各地客商前来订购,进一步培育乡村农业新业态,实现联农带农、增收致富的目标。



宁德市天湖人才、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 李丽林:坑下村现在的育苗中心要有自己的品种体系,在蔬菜品种的选择上我们要进一步的筛选,一定要符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需求,形成品种体系,在市场上要有一定的特色,慢慢地就像品牌效应一样,深入人心。




记者:郑晓春 赵春朋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