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杨玉妹,女,汉族,1942年8月出生,福建省福安人,中共党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范坑乡先进个人”“范坑乡优秀妇干”等称号。她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始终扎根基层,以服务群众为己任,在推动地方发展、促进妇女事业进步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她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不懈奋斗。
范坑乡墩头村,地处浙江泰顺、福建柘荣、福安三地交界,素有“鸡鸣一声,两省三县相闻”之誉。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墩头村的油茶林至今回荡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铿锵口号。这声音穿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将一段女性用血汗书写的奋斗史诗镌刻进村庄的记忆。
荒山坡上的巾帼誓言
故事要从 1972 年那个改写墩头村油茶产业命运的春天说起,彼时的墩头村,油茶产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玉妹看着沉睡的山地和村民们对丰收的期盼,心里燃起了一团火,她挨家挨户动员,最终集结30余名未出嫁的姑娘与新媳妇,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相仿的“妇女油茶耕山队”。
这支特殊的队伍,肩负着油茶生产、技术试验、品种选育等重任。当时的山场没有路,她们就踩着露水开路;没有梯田,她们就肩扛手搬石头,一块块砌出整齐的梯地。杨玉妹总是第一个扛起最重的石头,手掌磨出了血泡就裹上布条继续干,脚底磨出了厚茧就用热水泡软了再上工。有村民劝她:“玉妹,这活太苦,让男人们来吧。”她却抹了把汗笑道:“荒山坡上不分男女,只看谁能种出好油茶。”
煤油灯下的千组数据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杨玉妹带领队员创造了无数“不可能”。为建设高产示范园,她们白天顶着烈日翻耕土地,夜晚围坐煤油灯旁钻研嫁接技术;为选育优良品种,她们在几十亩试验田中反复对比观察,记录下上千组数据;为推广新技术,她们背着油茶苗走遍周边村落,手把手教村民修剪、施肥。
最难忘的是寒冬砌梯田的日子。溪水结着薄冰,杨玉妹带头跳入水中搬石头,队员们紧随其后。裤脚结了冰碴,便用火烤化再干;有队员累得落泪,她便领着大家唱起《妇女能顶半边天》,歌声响起,泪水化作力量。三年间,她们开垦荒山300余亩,成功选育出“闽43”“闽48”“闽60”等油茶优良品种,并掌握高接换冠等低产林改造技术。
勋章背后的集体荣光
杨玉妹(右)
1979年,墩头村耕山队分别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福建省三八红旗集体”称号,成为我市村级唯一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单位,其队长杨玉妹也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当勋章挂在胸前时,这位在山场摔打多年的女强人红了眼眶:“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全队姐妹用血汗换来的。
如今,墩头村的油茶林已绵延成绿色海洋,亩产效益比当年翻了几番。而杨玉妹和姐妹们用钢肩铁骨写下的故事,早已刻进村庄的记忆里。那些被她们砌起的梯田,不仅锁住了水土,更锁住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密码;那句“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至今仍在激励着新一代墩头村女性,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续写巾帼华章。
以杨玉妹为带头人的“妇女油茶耕山队”,用锄头与信念在荒坡上种下希望,更种出了一段属于女性的不朽传奇。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的福安墩头村妇女油茶耕山队散了又聚,建合作社、引新品种、强产业链、闯大市场,拥抱“幸福树”,守好“绿色油库”。
文字综合福建日报、闽东日报、福安妇联
来源:范坑乡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