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安西北部的群山溪涧间,一座座古朴的木拱廊桥静静横卧着,它们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凝固在山水间的文化记忆。这些历经风雨的廊桥,见证了数百年来商旅往来的繁华与乡民生活的安宁,承载着先民适应险峻多溪流山地环境的营建智慧与诗意情怀。
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桥梁建筑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结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这种不用一钉一铆,仅靠木材交叉叠架而成的桥梁,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2012年,闽浙两省22座代表性木拱廊桥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福安,这些古老的廊桥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厝桥”。桥上建有遮风挡雨的桥屋,两侧设有可供休憩的栏板和坐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横跨溪流的空中长廊。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中那座优美独特的“汴水虹桥”,这种巧妙的设计,既解决了山区多雨的气候问题,又为过往行人提供了歇脚交流的场所。
木拱廊桥在建筑学上称“编木拱梁廊桥”,拱架衔接紧密,结构稳固,虽然年代久远,大部分廊桥至今仍发挥着交通、祭祀、避雨、聚会等功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桥屋内常供奉观音菩萨、真武大帝、临水夫人、土地公等神像,寄托着村民对平安的祈愿。
木拱廊桥是中国先民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出代表,是科学、艺术、人文的完美融合体。它们不仅是跨越溪流的通道,更是安放在青山绿水间的活态民俗博物馆,见证着历史,承载着乡愁,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遗产至关重要。
福安也是廊桥之乡,西北部山区曾有大量木拱廊桥,现大部分已改建成石拱桥,部分木构桥屋得以保存。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木拱廊桥仅有4座,分别是康厝乡石尖村的积谷桥、范坑乡上坪村的洋坑桥、穆云乡玉林村的玉亭桥、潭头镇棠溪村的登烛桥,在全国现存110座古木拱廊桥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这些古老的廊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柘头村漈源龙凤桥、坦洋村清凤桥属重建的木拱廊桥。坦洋村真武桥石拱桥身外披木构,还有一些地方新建了混凝土或石拱景观廊桥,如棠溪大桥、溪塔桥、蟾溪桥、涵玉桥、凤山桥、湄洋桥等。晓阳的奈何桥、松罗的虎砂桥和棠溪虎神桥是木构平梁廊桥,但这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拱廊桥。
这些散落在乡野间的廊桥,远不止是交通设施那么简单。它们曾是乡村生活的中心:孩童在桥上追逐嬉戏,农人在这里休息,老人在廊下闲话家常,商贩在桥头摆摊叫卖。桥屋里还是临时说书场,故事讲到精彩处,连桥下的鱼儿都会忘了游动。桥板上的磨损,记录着寒来暑往无数的足迹。
如今,虽然这些廊桥的交通功能逐渐被现代桥梁取代,但它们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价值却愈发凸显。即使是数度重建后的廊桥,也能延续着旧日的温情,仍将继续陪伴村庄走过岁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走在这些古老的廊桥上,触摸着历经风霜的木质构件,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它们不仅是木头与砖瓦的堆砌,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一段段动人的乡村故事。这些散落在福安山水间的廊桥,正以其独有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烟火与乡愁。
古代福安往闽北必经之路重要桥梁。始建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乾隆五十六(1791),同治十年(1871)重修。桥长18.3米,单孔,由7组巨木交叉叠架而成,32柱7开间。是福安市现存始建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建,同治七年(1868)重建。跨于洋坑溪上,南北走向,为单孔木拱廊屋桥,长24米,宽4.8米。廊屋9开间,用柱40根,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是我市域内较为偏僻的廊桥。
俗称“瓦兰桥”,是福安第二大跨度廊桥,曾是玉林、留洋一带数十个村通往穆阳的必经之路。始建不详,现桥为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建,2008年、2020年重修。南北走向,单孔木拱廊屋桥结构,桥长31米,13开间56柱。
又称井桥,横跨棠溪连接古时经潭头、上白石往浙南的官道。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清光绪三十八年(1902)、民国三十八年(1949)重修。桥长31米,单孔,桥拱由9组巨木交叉叠架而成。56柱13开间,是我市跨度最长的一座木拱廊桥。
建于1959年,为单孔木拱廊桥,长16.8米。桥屋双坡顶,桥头两端置设披檐,抬梁穿斗混合式屋架。2018年正月毁于火灾。
2022年于柘头村尾重建,更名为漈源龙凤桥,为单孔木拱廊屋桥,长24米,廊屋12开间,用柱48根,穿斗式木构架。
又称古油坊廊桥,长约20米,建设时间不可考,是座木平梁廊桥。
位于坑源自然村水尾,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改木拱为石拱桥体,桥屋沿用旧料,长约20米。
旧时潭头与上白石交通的主要桥梁。始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该桥长25米,单孔。2022年重建桥亭。
以供奉观音、真武、普唵、隆绪王、四洲佛得名,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木梁平拱桥,这里曾是连接闽东与浙西南的主要商道之一。
长约30米,桥面为混凝土。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跨度约20米,桥长约30米。
建于1994年,为单跨石拱廊桥,全长76米,跨度40米。
通往寿宁古道的重要桥梁。始建清乾隆二年(1737),1989年重建改木拱为石拱。全桥长39米,跨径31米,桥顶部系亭式结构。
连接福安寿宁界,也称“观音桥”或“凤桥”,曾被山洪冲毁。2012年重建,桥长37.6米,跨31米。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单孔八字撑架木廊桥,桥长14.8米,桥面宽6.86米。
又名济川桥,始建不详,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为一墩双孔抬梁式木结构,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长 29.4 米,48 柱11开间。
始建不详,曾为闽东北官道要冲,现桥于2020年2月重建。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桥长17.5米,孔跨9.5米,桥屋7间32柱,桥体为石拱桥。
原名“月波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1990年,改木拱为石拱桥,2024年重建桥屋更名为红军桥。
建于1979年。
石拱部分解放初期建,廊屋部分2015年建。
2001年建。
2020年建,南方佳木景观廊桥。
2022年建。
文:郑健雄
图:福安市摄影家协会、部分乡镇等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