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引 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残酷的手段对中国发动战争,广大人民英勇抗战,最终取得了这场伟大的胜利。而在此之前中国明代也有一场反抗日本的“战争”,这就是十六世纪中后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倭患,这个时期华夏大地也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安阳头就有这么一位抗倭英雄——黄钏。
黄钏(1510~1556年),字珍夫,号后谷,福安阳头人,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黄钏六岁丧父,然自幼聪颖,史料记载其“善属文,下笔数千言不休,过目即成诵。”时任福建提学副使的潘朴溪和国子监祭酒徐公以都对其称赞有加。嘉靖十六年(1537年)黄钏登丁酉科举人,后任浙江温州府丞,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进犯温州,黄钏兵分三路出城迎敌,黄钏为中军,由于左右两路统帅是纨绔子弟,望风而逃,致使黄钏腹背受敌,寡不敌众,被俘后宁死不降,最终为国捐躯。黄钏虽然一生献给抗倭事业,却也留下两部文集行世,分别为《堕樵集》和《归娣集》。
铁骨铮铮的家国情怀
在黄钏的家乡福安,也是一个饱受倭患之苦的地方,或许是家乡的苦难,使得黄钏更能共情沿海百姓的所遭受的灾难,也更痛恨倭寇所犯下的罪行。这或许也是黄钏作为一个文官,却在东南沿海一路抗击倭寇的内心独白吧!
嘉靖三十年(1551年)中举多年的黄钏仕途一路辗转升迁,调任浙江温州府同知,同为东南沿海的温州与黄钏家乡福安相邻虽隔一省,却山水相依,同样也是饱受倭患之地,黄钏到任之后便“缮城郭,清戎伍,修战舰”。温州军民称其文武全才,温州百姓不再成为倭寇之鱼肉。然而黄钏却还是担忧倭寇日夜惦记温州,心存殉节之志。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来犯温州,黄钏率军击退,知倭寇必反日夜备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攻击藤头,黄钏受邀来击,倭寇不敢出兵。之后福建发信倭寇袭击古田罗源,黄钏率军回福建驰援。时钏母想念其子,让其二哥来看望黄钏,黄钏把酒对兄长告别,言“大人幸无恙,而兄善养,无复虑矣!”说完便匆匆带兵抗倭去了。同年四月二日倭寇又来攻打温州,黄钏领兵抵御,温州城内百姓劝其城池坚固,没必要出城迎敌,黄钏则认为城外百姓也是温州人民,怎么能任其生死,故出城迎敌。当时温州兵马分为三路,黄钏率中军,左右两军两翼包抄,由于左右两军统帅为纨绔子弟,看到倭寇便溃不成军,而黄钏一路厮杀到倭寇内部,左右两翼未能驰援,致使其腹背受敌,黄钏被俘,倭寇胁迫其投降,黄钏叱之“世宁有降黄大夫哉?”倭寇见其不降,又让其给“千金”放其归去,黄钏嫚骂到“生黄大夫不一金直也!且尔曹庸狗,旦暮磔裂死,何以金为。”倭寇大怒,“裸公而寸斩之。”黄钏牺牲时年仅四十七岁。其妻陈氏寻尸不获,嗣子黄文烨以衣冠葬之,墓在福安白沙,今存。
志行高雅的文人风骨
黄钏自幼博闻强记,与同乡进士郭文周常有诗文互答,生平也喜好写诗勉励,著有《堕樵集》和《归娣集》二书,但均以佚世。但在其现有传世的诗文里人能感受到其别样的文人风骨。
其诗《舟中对月》:
击楫心徒壮,忧时思转萦。
君门万里远,王事一身轻。
林瘦知秋肃,溪清助月明。
临流空想叹,何日濯尘缨!
其间便颇有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心境。
黄钏幼年丧父,由母亲竭力抚养故对母感情颇深,却因公事不能常伴左右,因此也有念母诗一首:
母健凭谁问,关河信使稀。
斑衣魂梦数,霜鬓岁时违。
毛檄情何已,颜瓢事岂非。
白云闽海曲,瞻望苦依依。
尤其是在温州任同知期间,更是不忘忠君爱国,且作联勉励:
览镜徘徊,老我成翁双鬓白;
挥戈慷慨,平生许国寸心丹。
这些诗词都反映了黄钏忠孝为本的志向,同时他也是这样践行的。万历版《福安县志》收录诗作二首《念母》《舟中对月》;光绪版《福安县志》(张景祁主修)收录诗作四首《舟中对月》《村夜》《舟中睡起忆己酉北上时事》《白沙馆晚酌》。
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
据《察阳黄氏宗谱》记载:黄钏死后,其妻陈氏为其守节,而黄钏的两个妾室无守节义务,陈氏发银遣散,二妾室自毁容貌为其守节;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朝廷下旨旌表黄钏,追赠“浙江布政司右参议”并建祠祭祀,温州祀其忠烈祠。同年福安也遭受惨烈的“己未之难”,想想若黄钏在必然驰兵回援,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万历五年(1577年)时任太仓州通判的黄文烨,邀请王世贞为黄钏写墓志铭,其弟王世懋亦写诗纪念黄钏:“忆昔东南几陆沉,闻君死事涕沾襟。城头落月残军色,海上寒涛烈士心。百战高原臣力尽,千秋遗庙国思深。已知青史留生气,何必孤儿备羽林!”王世贞还为黄钏书匾“浙闽两祀”,清康熙年间察阳黄祠遭受火灾,牌匾被火毁,当时福安籍进士吴瑞焉为其重新题写;明代山西布政和江西布政也为黄钏题写像赞;清修明史为黄钏列传;民国时期,察阳黄氏族人黄伯康在中缅边界领兵抗日,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其“抗日名将”勋章,这便是对黄钏精神最好的传承;2010年察阳黄祠为黄钏建馆纪念。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来源:阳头街道(文 黄国亮)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