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绿竹起长廊,好竹连山觉笋香。眼下,我市溪柄、城阳等地的绿竹笋迎来采收旺季。得益于今年充沛的雨水和适宜的气候,绿竹笋产量大幅提升,口感也更加脆嫩鲜甜,给笋农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仲夏时节,走进溪柄镇白沙村,郁郁葱葱的竹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竹林之下蕴藏着无限生机。笋农们正忙碌穿梭林间,采挖新鲜的绿竹笋。挥锄刨土、横凿笋眼、轻撬笋身,再重新覆土,行云流水、干脆利落的一连串动作下来,一根根马蹄状的绿竹笋便裹着新鲜的黄泥被装入筐中,准备抢早运往周边市场销售。
溪柄镇白沙村绿竹种植户 钟莲妹:我们这个村每家每户都有种植绿竹笋,多的人十多亩,少的人一两亩,(农历)四月底开始采挖到八月中秋节,一亩可以收入四、五千元。
为了保证绿竹笋的上佳口感,争取在市场上卖得好价钱,采笋季,笋农们大多选择凌晨时分上山,采挖尚未拱土冒尖、肉质鲜嫩无纤维感的“泥下笋”。
溪柄镇白沙村绿竹种植户 黄德发:种植多的人凌晨2点多就开始凿笋子了,拿一部分到市场上销售,一部分拿去收购,首批的笋一斤大约卖20元,今天这一批的笋就卖10多元,早几天(每天)采挖七十到八十斤,现在开始一天就可以采挖一百多斤。
在黄兰村绿竹笋合作社收购点,大清早便是一派繁忙景象。笋农们陆陆续续把刚刚采挖的绿竹笋运送到这里,称重、清洗、分拣、装箱。据介绍,随着合作社销售渠道不断拓宽,这些新鲜绿竹笋除了直接供应福安周边市场,还搭上了电商快车,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福安市黄兰种植专业合作社 谢玲芳:早上六点开始就不断地有农户陆续地把笋送到我这里,不管大的还是小的,我们全部统一收购。现在农户的笋是不愁卖的,我们通过冷库的保鲜,和冰水的打冷等各种处理方法,今年又跟顺丰有了深度合作,笋已经可以寄到全国各地,次日达是没有问题的,今年更远的我们有卖到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地。现在每天的收购量有两千斤左右,到高峰期可能一天的量可以收购八到九千斤。
我市素有“中国绿竹之乡”的美誉,“福安绿竹笋”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全市共有绿竹种植面积5.5万亩,年产绿竹笋1.2万吨,竹材10万吨,产值约5亿元,直接惠及近2万户农户林下生“金”,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林平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