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把文化送农家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陈发松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4:59:21
    福安新闻网消息(陈发松)    范坑村在山头下,鸟难飞过猴难爬。    乞丐路过不歇脚,穷村群众文化差。    这首旧民谣,说的是地处闽浙交界“人走一步跨两省,鸡叫一声传三县”的北部老少边穷山旮旯里的范坑村。史载,村人于清乾隆辛卯(1771)年始迁范坑,在200余年间,皇帝换了10多个,村里没有出过一衔笔吮墨的举人或文人,村民世代捏锄柄,一字当枪担。    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村办小学,农民子女才有读书的机会。然“文革”期间,到处“停课闹革命”,教育部门把“臭老九”们派到范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村民体恤“臭老九”拿锄头之难处,“臭老九”惜怜村民子女没文墨之苦衷,于是便共同办起范坑小学的“戴帽初中班”。让这些“臭老九”上讲台,大大提高了村民子女的知识水平。“四人帮”倒台,邓小平拨乱反正,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红日高照放光华,党把文化送我家。长女陈琴容考进福建师大中文系,成为范坑村头一个大学生。接着,我家接二连三四年每年都出了大学生。老二陈昌明参军,在部队考上解放军后勤部石家庄军械学院;老三陈昌盛(民办教师),考入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老四陈昌华考中清华电子工程系,毕业后考留学博士后;老五陈昌东考得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系,毕业报考省委党校研究生。忆往昔,我祖宗一字不识当门闩;看今朝,我儿女“五子登科”满门书香飘溢。托党福,农家子女实现“鲤鱼跳龙门”。    难得共产党为民谋幸福,我家接连不断喜气盈门,两个儿媳妇福建财经大学和北航毕业后,其中又一个留美;女婿福大毕业生,两个孙女分别在仰恩大学和燕京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两个孙女婿在仰恩和昆明理工大学毕业也考取公务员;外孙女留学新西兰;两个孙子考上美国加州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如今,我家有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15人。    而我属于生不逢时,当年国难当头,民不聊生。更何况我家在偏远山村,当年我丧父时只有9岁,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我无法离家乡去城镇读书。如之奈何?好在当年我家住房厅堂曾设私塾教馆两年,母亲虽然目不识丁,巧在学凿壁偷光读书,躲在房中洗耳恭听厅堂先生所教一句一句,过耳不忘,日积月累将一本《三字经》从头至尾背得滚瓜烂熟。同时,还将《四言杂字》也背得一字不漏,以便口授于我。母亲还教我“溜字花”读“人之初”。当时,我只是囫囵吞枣,不会咬文嚼字。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虽“溜字花”也慢慢溜出书味来,一字能百字同。村人得知我认识不少字,就叫我“田秀才”,特地让我当生产队会议和草台戏班的创作员。解放初期,我曾先后编出山歌戏《高山红梅》、《双定牌》和畲歌小戏《考女婿》等,参加全省、全国业余戏曲会演,荣获剧本创作二等奖。特别是1965年冬,我唱山歌进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代表大会。会上,我还作了《一手拿锄,一手拿笔》的经验发言,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周扬部长在会上表彰我。当年我还在省出版社出版文艺专集《范坑锣鼓》,并参加省作家协会,被人称作“农民作家”。从此,我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今年,我已年近八旬,还坚持创作,笔耕不辍,正所谓:党送文化我家来,山鸡飞上凤凰台。    只缘盛世春常在,笔花永远向阳开。
作者:陈发松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