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是本土乡间最寻常的植物,村前屋后、河沿坡地,抬眼望去,满山遍野生长无忌。
从记事时起,父亲就从山上砍了两三根绿竹回来,用黄泥在头部包裹后,插在家里厨房前围墙外墙跟的空地上,不经意间绿竹就长得相当茂盛了,成了两三丛的小片竹林。我长年在外地上学,暑期回到家里就会带着年幼的妹妹,扛着锄头到绿竹林中寻找,若发现土层有碎裂、突起,就会欢呼着把上面的土层挖开,露出藏在下面的竹笋,在旁边上挖个坑,然后小心翼翼把把绿竹笋身上的土扒出,沿着笋根凿切下来,切太深则伤竹根,切太浅则伤笋肉。绿竹笋以不露土为佳,露土多了就转苦味。即便如此,由于是黑土壤缘故,我家的绿竹笋总也带着淡淡的苦味,母亲将采回来的绿竹笋,剥壳、切块在热水里漂一漂,水淀粉勾薄芡炒着吃,或做成绿竹笋汤,或做佐料配菜,在物资匮乏年代的童年记忆中实乃难得的美味了。
后来举家搬往城关,夏季菜市场上成堆的鲜绿竹笋,带着新鲜的黄泥,白嫩嫩、脆生生,煞是惹人喜爱,人送美名曰:“清水白玉笋”,又因形似马蹄又称:“马蹄笋”。吃法更是花色百出:土豹绿竹笋汤、排骨绿竹笋汤、绿竹笋炒生姜、绿竹笋炒香菇等是最耳熟悉能详的吃法,也可以切成条块直接放蒸饭锅里蒸熟,醮着虾油,香喷喷、甜滋滋,爽滑脆嫩,更是令人大饱口福。实乃人间珍馐,又是家常美味,惠而不贵,老人小孩都爱吃,配酒下饭俱佳。外地朋友来访,又是必须极推荐的特色“面子菜”,尝罢个个都也眉飞色舞,食欲大开。近年来加工水平提高,绿竹笋还做成冻鲜笋,解决了储运的大难题,成了货柜上的娇客,价位还着实令人咋舌。
批量采笋和我家偶尔挖一两条完全不一样,那绝对是件辛苦差事,笋农们必须早上两三点就起床,头上戴着个头灯,背着凿子和锤子,在竹林丛中仔细地寻找,笋从竹根上萌发出来,一边横向膨大挤开土壤的环抱,一边纵向生长探寻阳光的煦暖,头灯在幽暗的裂缝中摸索着,照见笋尖绒毛上挂着微小的露珠,这是一条没有露土的上好竹笋,笋农操起长柄凿刀,“梆梆梆”照着笋尾的方向敲了下去,然后再用力一掰,“咯咯吱”一条黄灿灿嫩生生的绿竹笋应声出土。
采好笋还得运到城关市场去赶早市,市场里一般都设有多个绿竹笋摊点,每个点都堆着一两担的鲜笋,笋农坐在小凳子上一边招揽来往的顾客,一边手持着切刀不停地修去绿竹笋的根毛和苦皮。需要剥笋壳的,就沿着马蹄形的中间位置纵切一刀,双手一扒拉,笋衣整个就脱落下来了。由于绿竹笋采出后易老化,剥好的绿竹笋拿回家就要现煮,倘若要留过夜的,最好不要剥壳且需放入冰箱冷藏。
福安赛江两岸种植绿竹笋已有400多年,原来是为了涵养水土,保护河堤,不曾想种出了一个大产业,全市现有绿竹林面积约10.5万亩,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绿竹之乡”,以富春溪沿岸百余里绿竹林所产绿竹笋最为盛名,誉称“百里绿竹长廊”。城阳占洋黄土山的绿竹笋更是笋中极品,新鲜采挖的绿竹笋切片用牙签戳着吃,鲜甜爽口别是一番滋味。
福安绿竹笋还远销浙江、上海、广东、港澳台等地,广受好评。2024年福安绿竹笋在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荣获优质产品金奖,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福安绿竹笋年产约1.92万吨,竹材15.75万吨,年产值达3.6亿元,这毫不起眼的绿竹成为了当地民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夏日骄阳下,竹林绿荫浓浓的,看着都心生一股凉爽。一片片鲜亮的嫩绿,碧玉般婷婷的修影,蓬蓬勃勃的生机,充满对阳光的向往。一群小禾雀隐在密密的叶间,但闻得叽喳的低语声,让人心情也会随之舒畅起来,感到生命的和谐可敬。在河滩岸边绿竹林里常有人一家或几家围坐着些小桌子,泡上一壶好茶,摆些小果碟,谈天说地好不惬意,整个赛江河岸都是绝佳的围炉煮茶点。
绿竹素有“落地生根”的韧劲,水土资源消耗低,利于改善当地环境和突出体现南国景致特色,种植维护的成本较低,发生灾害性虫害的几率也小。成年的竹材实用性强,可以做建筑材料,编织成竹篮、竹筐、做成竹席、竹地板等日用品,可谓是浑身是宝。
一片绿竹林,伸展着根须,默默维系着一种精神上的依靠,亦能觅得些童年旧梦的碎片浮光,在喧嚷尘嚣之中,竹影婆娑间,它悄然为我们保留下一份淡淡的宁静。父母退休赋闲在家,妹妹已远嫁,往昔时光不再,唯有记忆中淡淡的苦味,似留唇齿颊间,徘徊不去。
作者:郑健雄
图/李郁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阮珊妮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