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福安山区以出产茶叶为主,交通运输不外是两种途径:一条是旱路,沿山走势,弯弯曲曲,走的是一条人行道,主要是靠肩挑手提;另一条是水路,沿富春溪向下直通赛江,向上往岩湖、溪东、长汀、东昆、龟岭到社口,这些沿溪的村庄,交通便利,当时都有茶庄和发行了的茶庄票。
茶庄票也叫“字号票”,是茶庄的一种代用币,主要是为了找零、买卖、雇工、采茶工资等结算用,携带方便,也是茶庄主人身份的象征。只有茶庄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且有一定回收、兑付银圆的能力,有信誉,才能发行茶庄票。
东昆村发行的“协升昌”号茶庄票是两家姓郑的地主合资开的茶庄,他们同一祖上同住一屋,在东昆村是首屈一指的大民宅,同根共祖的叔伯兄弟,取兄长的姓名郑兆升的“升”和弟弟郑兆昌的“昌”起名,“协升昌”号茶庄的“协升昌”号茶庄票,至今只发现“叁角”和“伍角”面额二种票。现以五角为例,五角“协升昌”号正面为直版式印刷,横书“福安东昆”,票幅17.3×8.3cm,黄、兰、黑三色套印。正中“凭票支大洋五角正”,下面是五枚壹角银币重叠排列,右边整拾角换通用大洋壹圆。左边“民国十七年一月五日票”,下沿印有“福州总督口文印局代印”,背后为横版式,颜色为黄色。这是很普通的私人茶庄票,后不知何故,改行做“鱼货”生意,茶庄票停止使用。
1934年是闽东苏区的鼎盛时期,建立了中共闽东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加上中央红七军团北上先遣队路过闽东,留下300多名负伤的红军战士和武器,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成立,将革命的烈火燃遍了整个闽东。按区域划分福安的边沿地区,成立了“福霞、福寿、安福、安德、宁寿”5个县苏维埃政府。五、六月间,一部分不法分子假冒苏维埃政府或红军的名义,在沿江一带截劫商品,致使商人裹足不前,苏区的市场受到影响,买卖困难。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马立峰、副主席叶秀藩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签署一份闽东苏维埃政府布告,明确指出这种行为“实属危害商业前途的发展……今后如有前次事实发生,应由各地苏维埃政府查明,负责严办,或枪决,但绝对要服从苏维埃法令及不侵犯工农利益。”随后闽东苏维埃政府和部分县区苏维埃政府在溪柄镇的楼下、茜洋等地开设公营的百货、鱼货、京果、医药等商店,印发5分至1元的钞票或代用票、兑换券,促进苏区市场的日益繁荣。
东昆村的地理位置正属“安福中区”的管辖区内。苏维埃政府征用已停止使用的“协升昌”号茶庄票,在票面的右边加盖“安福中区苏维埃政府代兑”11个字,然后在苏维埃政府及红军内部发行使用。8月下旬,大批国民党正规军开进了闽东,9月初敌军完成了“清剿”苏区的作战部署,闽东斗争形势日益紧张了,红军采取了游击战术,“协升昌”代用票自然就停止使用了。
闽东苏区征用私人茶庄票“协升昌”号加盖苏维埃政府的印记,发行货币,在中国革命史上是首例,也是仅有的一例,虽然它只是前后使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但它的历史价值是有目共睹的。1957年,人民银行从上白石群众手中收兑了二十几张代用券现存省博物馆。为寻求红军的足迹,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同时进东昆、到楼下、去茜洋、走观里,聆听着红军的传说,然而真正知道票券的人并不多。而1934年闽东苏维埃政府是否真正印发过自己的钞票,还是一个谜,有待后人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