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油库”笔会]漫话墩头油茶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陈发松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9:39:39
福安新闻网(陈发松)说起墩头油茶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仙韦驮参加王母娘娘的瑶池盛宴,他看到桌上有一盘3000年开花、3000年结果,吃后长生不老的蟠桃,禁不住食虫搔痒,口角流涎,宴前偷吃了一颗蟠桃后,便把核子藏匿在衣袋里。韦驮的不端举止,恰巧被西王母发现了,她斥责韦驮不守仙规,当场口喻将韦驮贬下凡尘修行。韦驮被逐出南天门后飘飘忽忽来到山青水秀的墩头村,在高家当了长工。嗣后,他将衣袋中的桃核种在墩头的山上。冬去春来,阳光照,雨露洒,桃核破壳发芽,蓬勃生长。真异事,果奇闻,该桃树在墩头生长后就异化成灌木,不到三年,墩头满山遍野都长出一片片绿树林,树叶像茶,果可榨油,人们就把它唤作油茶。 蟠桃变油茶,可谓是稀奇中的稀奇,其油自然是稀世山珍。油谚云:“食用茶油保健康,医生不用开药方”。现代科学证明:油茶籽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属天然高级植物油。茶油富含多种营养素,有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其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极具保健价值,能提高胃肠道功能。茶油作为“植物油之王”,所含山茶甙具有抗癌药效,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和糖尿病患者理想的保健食品。 自从韦驮始种油茶后,墩头人就大力发展油茶生产,形成无家不种、无山不绿的布局。有谣为证: 说起墩头油茶林,赞歌一曲动九天。 韦仙偷带蟠桃种,下凡高家做长年。 将种播在墩头地,长出油茶绿山巅。 盖庙建宫来祭祀,世代不忘拜韦仙。 从此,墩头油农就尊韦驮为“油茶仙”,建宫侍奉并世代沿袭,至今香火不断。 解放前,有民谣:“墩头油茶绿山头,一滴汗水一滴油。汗从油农心头出,油向财主缸里流”。油农的生活仍然没有保障。 建国后,粮油被列为国家一类物资,只有机关干部和居民户每月才有按票证供应,茶油成了香饽饽,当时政府十分重视油茶生产,农民把发展、垦复油茶林比喻成开发“山上银行”。1957年油茶大丰收,范坑、上白石、潭头、社口、晓阳、城阳、溪柄等6个乡镇采摘油茶籽2950吨,产油737吨,创历史最高记录。当年,范坑墩头油茶亩产茶油12.6公斤,成了全国之最。翌年,墩头村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村党支书郑红和当上全国劳动模范,1958年国庆节晋京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还为墩头村题词“绿色油库”。1959年立冬,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议在墩头油茶林中搭台召开,当年,郑红和又当上全国劳模再次晋京参加表彰大会。1963年,郑红和第三次评上劳模去华东领奖。 1956年,政府发放贷款和补助粮扶植油茶生产。1962年,为贯彻《六十条》精神,政府无偿投资巨款垦复油茶。1976年至1980年,国家又投资建设油茶“三保山”(保土、保水、保肥)。1988年,省里投资并把福安列为全省油茶低产林改造县。1990年,福安被林业部定为全国53个油茶重点县之一,每年定额资助180万元。“绿色油库”墩头村农民开展油茶科技管理,使油茶“小年换大年”,福安茶油年产625吨,“绿色油库”墩头村又评上省农业先进集体,省里出资开通了“绿色油库”的公路,奖偿大型汽车一辆。油茶绿,墩头兴,油茶生产再次振兴。 油茶是“珠冠掩映芙蓉面,玉带低垂杨柳腰”的娇小姐,在管理油茶林中定要做到“七月锄金,八月锄银”的季节性垦复,才能得到“山上油茶叶青青,勤劳果送勤劳人,周岁孩儿手中抱,十月怀胎又孕娠”的报酬。否则,油茶林将“一年荒,两年黄,三年见阎王”。 2005年7月,“中国油茶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各界专家形成共识:油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2006年,宁德市林业局为加快油茶基地建设,向省财政厅、发改委、林业厅、科委等部门申报项目,要求拨专项资金扶持发展。省林业厅下拨20万元;宁德市林业局也安排40万元,扶植福安油茶林基地建设。最近,省林业、农业等部门联合发文,从2009年起将对油茶产业侧重扶持发展。 值此,范坑乡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机遇,乘势而上。2006年以来,他们就进行调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经多方论证,将复兴油茶产业作为“生态农业”的重中之重,制定《2007至2010年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建立了30亩优质油茶育苗基地,遴选5000多株适应当地的软枝油茶苗木。同时,引进福建省乾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巨资购进先进的茶油精制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经物理冷压的茶油,油色清澈透亮,无异味,喷鲜香,这种“范山”商标品牌的茶油,打入了国内高端食用油市场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作者:陈发松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