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铁血军队的九十载山河记忆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9-15 17:54:38
图片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三集团军合成第五十八旅诞生于1932年9月14日福建福安地区的兰田暴动。它以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为源头,在各个历史时期汇集了诸多武装力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本文辑其主要历史片段,回溯这支部队在峥嵘岁月中的不朽征程,感受其传承不息的红色基因与战斗精神。

一、兰田暴动

1932年,黑暗笼罩着闽东大地,三十多个游击队员在福安兰田村清冷的月光下,紧握着土铳和大刀长矛,心中的热血却如即将喷发的火山。暴动队伍果敢智袭了蓝田村地主的民团哨所,成功缴获十八支步枪和一只军号,没收了地主的粮食、财物,分给贫苦农民。接着,他们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打击了周边几个村庄的反动势力,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自此诞生。

这星星之火,点燃了闽东地区革命的希望。此后,这支部队历经多次改编,先后成为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的一部分,最终成长为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第五十八旅。成立这初虽力量微弱,却是燎原的前奏,带着革命的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征程。

兰田暴动地址凤林村陈氏宗祠

棠口整编后誓师大会



二、三年游击

1934 年,中央红军踏上长征之路,闽东独立师就此成为崇山峻岭中的孤军。国民党敌人在山上设下重重哨卡,于路口布下严密防线,妄图将他们困死,还对其进行了多次围剿。在此绝境之下,战士们只能钻进阴暗潮湿的密林,躲进幽深隐蔽的山洞。缺医少药,他们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用草药止血疗伤。即便环境如此艰难,他们依然坚守了整整三年。

19381月,叶飞(前排左二)、沈冠国(后排左二)随顾玉良(后排左一)到南昌接受任务时与新四军部分领导人的合影

“秘密寮”“红军洞”便是他们在绝境中的伟大创造。队伍在最艰难的时候仅剩下三百多人,但这最后的革命火种始终未曾熄灭。开国上将叶飞坚定地表示:“只要还有一个人,革命就不会灭。”毛主席高度称赞这段历史,称其“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三年游击岁月,铸就了战士们钢铁般的脊梁,闽东三年游击战还牵制了大量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810月,第六团的一、二营由团长叶飞率领,由皖南青阳地区穿越日军据点林立的深(水)武(进)公路进入苏南茅山地区,归第一支队建制,受陈毅司令员直接指挥。图为陈毅和六团干部在江苏溧阳水西村合影。左起:陈毅、刘炎、刘飞、叶飞、吴焜、乔信明


三、奔赴国难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震碎了中国的沉默,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接到整编北上、共赴国难的命令。闽东独立师这支在山林里蛰伏了三年的孤军,迎来了出山的时刻。一千三百余人从屏南棠口出发,徒步穿越闽、浙、皖三省。他们没有车马代步,没有充足的补给,只有一双双草鞋,踏破了山路,踏出了希望。许多战士从未离开过闽东的深山,外面的世界充满未知,但他们毅然决然地走向陌生的战场。路过国统区时,友军投来冷眼,地方官百般刁难,克扣粮饷。战士们饿着肚子行军,却挺直腰板,坚定地说:“我们是去打鬼子的,不是来讨饭的!” 

1938113日,六团三营在谭震林的率领下对马家园的日军进行了反击,打响了我部离开闽东北上抗日的第一枪

1939年,阳澄湖畔,这支被编入新四军的老闽东部队创造了战争奇迹。他们在芦苇荡里与日伪军巧妙周旋,没有稳固的后方,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却让敌人闻风丧胆。他们化整为零,白天是普通的渔民、船夫、商贩,夜晚则化身为锐利的尖刀,割电线、炸碉堡、袭击巡逻队。日军悬赏捉拿“江抗”指挥官,却始终难以捉摸他们的踪迹。在沙家浜,三十六个伤病员藏芦苇荡里,没有药品,就用湖水煮纱布消毒;没有粮食,就捞菱角、挖芦根充饥。百姓们偷偷送粮、报信,甚至认战士作“亲戚”以掩护他们。沙家浜的精神,成为了这支部队的魂魄。

活跃在江苏阳澄湖的“江抗”部队


四、华中抗战

1939年江南的夏夜,弥漫着紧张的气息。这支部队悄然摸进上海虹桥机场,如同暗夜中的幽灵。他们迅速泼洒汽油,燃起冲天火焰,四架日军战机在剧烈的爆炸中化为灰烬。第二天,整个上海租界都为之震动,人们纷纷传言:“新四军打进来了!”这充分展现了他们快、准、狠的作战风格。在华中抗战的舞台上,他们宛如一把锋利的利刃,无坚不摧。

1941年2月,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一旅,在旅长兼政委叶飞同志的指挥下,发动了车桥攻坚战。他们精心谋划,巧妙布局,将淮南、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为华中敌后战场转入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夜袭浒墅关,他们巧妙地切断京沪铁路,让敌人的交通陷入瘫痪;黄桥决战,他们勇猛无畏,歼敌一万一千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车桥战役,他们机智果敢,粉碎日伪反扑。在长期的战斗生活中,部队养成了“克服万艰,勇往无前”的战斗作风,陈毅同志给予这支部队很高的评价:“其艰苦作风,是本军最突出的,可做本军的模范。”


五、解放战争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的战火熊熊燃烧。540高地上,弹雨如注,硝烟弥漫。战士们的刺刀已经在激烈的战斗中崩口,枪膛也因为连续射击而发烫,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依然奋勇冲锋。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号称“天下第一旅”,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在这支部队的猛烈攻击下,最终覆灭于此。蒋介石哀叹:“这是我最痛心的失败!” 1948年11月,豫东战役打响。部队经历了残酷的巷战、激烈的白刃战、惊心动魄的手榴弹战。他们如同猛虎下山,将黄百韬的部队层层剥去,直至全军覆没。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鲜血,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艰辛。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役取得胜利。十万官兵攻入城市,却无人踏入民宅。他们在南京路的街头和衣露宿而眠。清晨,上海市民推开窗户,看到满街沉睡的战士,都不禁怔住了。有人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仁义之师。”解放战争中,部队先后整编为新四军一纵一旅、山东野战军一纵一旅、华东野战军一纵一师、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八师,奋战于华东、中原两大战场,在苏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和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屡建奇功,作为华东(第三)野战军主力,被誉为“百旅之杰”。


六、长津湖战役

1950年,长津湖地区迎来了一场惨烈的战役。在零下四十度的恶劣环境下,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死鹰岭上,一百二十五名战士如同雕塑一般,冻成了冰雕。他们的枪口依然坚定地指向山下,手指紧紧扣在扳机上,仿佛随时准备发起攻击。美军走过,看到这一幕,沉默良久,最终脱下钢盔,敬了一个军礼,感慨道:“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在这场战役中,战士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饥饿、寒冷、敌人的强大火力,都未能让他们屈服。他们在冰雪中坚守阵地,有的战士双脚被冻掉,依然爬行着战斗;有的战士用冻僵的手拉开手榴弹弦,与敌人同归于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军魂,什么是忠诚。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七、新时代使命

2008年,汶川地震突如其来,大地颤抖,山河破碎。五百米的悬崖,云雾弥漫,危机四伏。一支突击队临危受命,用绳索滑降而下。他们踏入了与世隔绝的“孤岛”,成为了第一批进入震中的军人。在废墟中,他们争分夺秒地救援生命。有的战士手指被磨破,鲜血直流,却依然不放弃;有的战士几天几夜未合眼,累倒了又爬起来继续战斗。他们用血肉之躯,凿开了生命的通道,拯救了无数被困群众。

2023年,旅史馆内,科技的光芒照亮了历史的记忆。全息影像里,冰雕连的战士栩栩如生,仿佛他们依然活在我们身边;VR战场上,黄桥决战的炮火震耳欲聋,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年轻的新兵们站在展柜前,凝视着九十年前的那支土铳,又望向今日的数字迷彩。他们传承着先辈们的精神,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不怕吃苦;在学习中努力钻研军事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向着未来奋勇前行。


八、结语

九十年间,这支部队从山林打到城市,从江南打到朝鲜,从土铳打到信息化。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牺牲了十万人,打赢了八千七百场战斗,留下了二百四十面功勋旗帜。他们走出了110多位开国元勋和将领,涌现出以“杨根思连”等为代表的功臣荣誉单位240多个,以“特级英雄”杨根思等为代表的英模个人170多名。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但他们的血,早已融进这片山河。旅史馆的墙上刻着一句话:“他们的身体冻成了冰雕,但灵魂熔铸成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和平时期,部队还参加了一江山岛战役和援越抗美作战、对越自卫反击战、98长江抗洪抢险、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朱日和大阅兵等重要任务,立下赫赫战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

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沙家浜》《芦荡火种》《夜袭虹桥机场》《南征北战》《东进序曲》《渡江战役》《霓虹灯下的哨兵》《淮海战役》《鏖战孟良崮》《长津湖》等都是以这支部队战斗原型拍摄的,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第五十八旅,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一幅血与火交织的壮美画卷。九十载征程,铸就了他们的辉煌,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





作者:郑健雄

图片:福安市党史方志室、福安市新四军研究会

实习编辑:郑群杰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